文/黃秉睿 圖片提供/謝明諺
溽暑的沉悶如常降臨台北,即便入夜仍濕黏難耐,空氣壓抑搖擺的身子,卻壓制不住震顫的樂音,有那麼多躁動正迴盪夏夜。謝明諺穿過夜色、推開玻璃門走入咖啡廳,剛結束在兩廳院彩排工作的他看來一派輕鬆,與店內氛圍意外貼合。
此店開業不到3年,卻有著豐厚歷史,從創始店開幕經歷10餘間分店、走過40年的光陰,長久以來散發搖滾精神、支撐地下樂團持續演出;如同此時依然在一間間小酒館、咖啡廳賣力演奏的爵士樂手們,震盪音波彷彿一座座小丘、共構這片土地的形貌,眼前這位多次站上國際舞台、擔任過兩廳院節目音樂總監的薩克斯風手,亦身處其中。
走入杉林小徑:爵士之始
和許多音樂家相同,謝明諺的音樂啟蒙來自家庭環境的浸染,家人對不同曲風的喜好提供近用途徑,同時養成不偏食的態度;高中時期則因校園中豐厚的館藏進一步將他帶入爵士樂的世界。當時正值90年代爵士薩克斯風手Kenny G魅力風靡全球,對音樂充滿熱情的謝明諺便順勢開始自學薩克斯風。
隨著愈發將爵士樂當成唯一目標,當時國內大學又未開設爵士主修,為了突破自我,謝明諺前往比利時、進入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Koninklijk Conservatorium Brussel)。
為何選擇歐洲的比利時?爵士樂起源於20世紀初的紐奧良,逐漸擴散、蓬勃,在美國本土有著豐厚的演變史;歐洲則以後起之勢,在精緻的古典音樂文化上發展出別具特色的爵士樂。高中畢業到出國留學前的2000年代初,謝明諺在台北打工存錢、參與職業演出,同時拜師精進,先後受教於畢業自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董舜文和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謝啟彬與張凱雅。
「做為一個21世紀亞洲台灣出身的爵士樂手,我會去思考自己的音樂、聲音,應該是什麼模樣。」不是一味模仿發源地非裔美國樂手的樂音,而希望在咀嚼、消化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因此踏上歐陸,在更寬更廣的文化交融中摸索前進的方向。
爵士樂經過百年流變,諸多風格應運而生:咆勃(Bebop)、酷派(Cool Jazz)、自由(Free Jazz)等,以及與其他各式樂種的融合(Fusion),不勝枚舉,彼此間彷彿板塊般壁壘分明,卻又會在激烈碰撞後生成嶄新地貌,為這歷史悠久的聲響再添傳奇。不論是謝啟彬,或是布魯塞爾的老師John Ruocco,都要求謝明諺必須在一個風格中沉浸夠久、聽得夠深、學得夠精,才能繼續往下一個目標移轉,拓增廣度;6年在歐洲扎實的訓練,匯聚東歐、北歐與非洲等複雜的文化脈動,又有學院中傳統古典樂、前衛實驗樂不同樂種的洗禮,造就謝明諺持續攀往山巔的一切條件。
上善若水:流動的樂音
2011年返台至今,謝明諺已發行個人與合作爵士專輯10餘張,但他不只深入鑽研爵士,本就熱愛各類音樂的他更展開諸多跨界合作。如與「音速死馬」鄭各均合組的即興實驗電子組合「非/密閉空間」、參與樂團「落日飛車」的演出,以及和詩人鴻鴻合作推出的台灣首張爵士詩專輯《爵士詩靈魂夜》(2022)等,皆是謝明諺10餘年間的豐碩累積。
不同摩擦激發的調整如流水與風切、日以繼夜形塑自身,像是與饒舌歌手的合奏中,從一開始就必須維持強烈的節奏和能量輸出、流行樂團的演出又得在短暫間奏中表達己身樂句、爵士詩歌則要思考如何以音符回應文字與意象,圓滑和可塑性大大拓展創作與演奏的可能。
除了生根台灣,謝明諺也時常前往日本與當地樂手切磋、演出。在那裡,他看到與國內截然不同的聽眾組成,「我們演繹的都是偏向兇猛、前衛又衝撞的樂風,台下卻有不少歐吉桑、歐巴桑。」這當然與藝文發展的進程有關,日本與歐美在文化上幾乎沒有時差,那些實驗性樂音對於此刻的日本中年人士而言是年輕時喜歡的樂種;在台灣,因為長年戒嚴的壓制及其他因素,包括爵士樂在內的文化發展本就比歐美、日本都還要再慢一些。
但謝明諺也提到,他所遇到的台灣聽眾對於多元樂種的接受度高,不論是爵士嘻哈即興實驗電子,就算不甚了解也不會排斥張開耳朵聆聽,年齡層偏低,就連來台的國外樂手也認為相比於自己的國家,台灣的聽眾年輕許多。
不僅只是聽眾,台灣的爵士樂發展也處在相當年輕的狀態,如同這座島嶼相對於整顆星球仍在新生階段,地殼的不穩定造就多變的地質樣貌;台灣的爵士樂正在成形階段,同樣不穩定、同樣多變,在接二連三的挑戰中求新求異,新鮮而刺激,彷彿直面爵士本質,再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風土。
「相比中港澳或是東南亞,台灣在技術面雖然很好,但絕對不是最頂尖,卻可以在創意和多樣性上取勝;在其中更多的是可能性。」謝明諺提及留在歐洲的同學們,不管是生活或音樂都與過去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整體社會環境的穩定,甚至可能一週工作兩天便足以為生;台灣樂手則在不斷的搏鬥中千變萬化,回應挑戰超越自身後,便是登上頂峰的機會。
雖然在歐美常有機會與頂尖樂團合作,但他也打趣地說:「他們不可能有機會當上國家兩廳院的音樂總監。」
Giant Steps:踏上爵士島
「兩廳院夏日爵士」自2003年開辦,如今已是每年8月眾人期待的夏日盛典,亦為兩廳院最長久的自辦節目。談起音樂節造成的漣漪,謝明諺肯定地說:「影響非常大。」過往爵士樂僅被視為在餐廳、飯店等空間娛樂用的陪襯;由台灣音樂的最高殿堂──兩廳院主持後,許多民眾才意識到:爵士樂亦能登上大雅之堂。
2022年,夏日爵士20週年之際,擔任戶外派對音樂總監的謝明諺,在一系列的節目中從日治時期的樂音銜接到戰後;再藉由兩大爵士樂團:「絲竹空」與「無限融合」──前者以傳統絲竹樂詮釋爵士律動、後者則結合爵士與現代流行曲風──展現對話的特質;最終集結年輕樂手作品,以組曲形式展現當代台灣爵士樣貌。在兩廳院的帶動下,台灣各地陸續出現大型爵士音樂節,有助樂手養成,也培養長期樂迷,但謝明諺指出,這些終究比較偏向跨年般的節慶煙火;要想讓爵士文化真正成熟,就必須仰賴遍地開花的小型表演空間,讓這些正將崛起的高峰能夠綿延在日常性的目光當中。
已經連續數年參與規畫夏日爵士,謝明諺總試圖回應兩廳院之於國家的代表性,欲演繹台灣特色的爵士樂;然而回歸自身的演奏和創作上,他表示自己並不會刻意結合本土曲風、或使用在地樂器。謝明諺引用日本爵士傳奇渡邊貞夫的說法:因為是日本人、在這個文化中成長,只要是自己的作品,那便是日本的爵士。
台灣亦是如此。
在板塊及其他壓力的推擠下,年年月月日日萌發的新貌在這片土地上浮現,謝明諺,以及其他同樣站立於此的爵士樂手們,夜夜夜夜吹奏、彈撥與打擊,樂音拔地而起、層巒疊嶂,終將成為下一座專屬這座島嶼的新高山。
謝明諺小檔案
2011年 取得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爵士薩克斯風演奏碩士、碩士後文憑
2012年 台中國際薩克斯風大賽冠軍
2019年 《Lines & Stains》獲第30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上善若水》獲第10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
2020年 《Flow, Gesture ,and Spaces》獲第31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離峰時刻》獲第11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
2022年 擔任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音樂總監
2023年 《後設時空共構 Meta, Construct within’ Spaces》獲第14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