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RAW「可以吃的NFT」 跨足VR、藝術、餐飲的沉浸式體驗

2022/05/10 12:35

台北RAW餐廳跨足元宇宙,推出全球首顆「可以吃的NFT」,除了藝術收藏,藏家可於餐期當中觀賞獨有的VR創作內容、享用名廚江振誠特別為此主題創作的藝術性菜色,並獲得一次優先訂位權。(FineDayClub提供)台北RAW餐廳跨足元宇宙,推出全球首顆「可以吃的NFT」,除了藝術收藏,藏家可於餐期當中觀賞獨有的VR創作內容、享用名廚江振誠特別為此主題創作的藝術性菜色,並獲得一次優先訂位權。(FineDayClub提供)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藝術品踏入元宇宙,重要的推手,正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賦能」所創造出全新體驗,而NFT並非藝術品本身,而是一個數位憑據,就如同身份證,以加密代幣的型態儲存在區塊鏈上,可能是一段文字、繪畫、影音、貼文、遊戲等憑證,記錄了所有權、正版的證明,發行人、交易歷程等等,有其不可替代性,有時亦是身份地位的表徵。

全球首顆「We Are What We Eat」創作團隊:左起EchoX執行董事李佳憲、VR金獎導演黃心健、名廚江振誠及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FineDayClub提供)全球首顆「We Are What We Eat」創作團隊:左起EchoX執行董事李佳憲、VR金獎導演黃心健、名廚江振誠及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FineDayClub提供)

這樣的藝術載體,如今從藝術圈跨界表演、文學、餐飲等領域,近期由國際名廚江振誠與金獎導演、表演藝術家,透過NFT線上策展平台EchoX聯手打造的全球首顆「可以吃的NFT」──「We Are What We Eat」,正是這樣的示演,集結精緻餐飲體驗、表演、藝術、收藏於一身,一推出便「秒殺」,受到藝術圈、餐飲圈以及幣圈人士高度關注,如今不少藏家也開始使用此NFT所帶來的「賦能」。

「We Are What We Eat: Seed」512顆圖像,每個人開啟盲盒,可得到獨一無二的生成式藝術圖像。(FineDayClub提供)「We Are What We Eat: Seed」512顆圖像,每個人開啟盲盒,可得到獨一無二的生成式藝術圖像。(FineDayClub提供) 其中有8顆NFT圖像,為特別吸睛的「限量版」。(FineDayClub提供)其中有8顆NFT圖像,為特別吸睛的「限量版」。(FineDayClub提供)

「We Are What We Eat:Seed」NFT共發行512顆,開啟NFT盲盒之後,將得到設計各異的奇幻小樹,每棵都是獨一無二的圖像。除了收藏,藏家亦可透過FineDayClub得到RAW的優先訂位權,並在享用完當季料理後,戴上VR眼鏡,欣賞由江振誠、VR導演黃心健、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的共同創作,隨著眼前景象,徜徉法國諾曼地,在雲霧繚繞的聖米歇爾山鄉間,探索關於風土的故事,其中文本更帶出馬鈴薯與蘋果的微妙故事。

江振誠為NFT特製的獨家料理「Pomme et Terre」,宛如一顆蘋果,也宛如一座星球,糖片上下方分別以蘋果脆片、馬鈴薯脆片演繹,呼應影片關於風土的文本。(記者凃盈如攝)江振誠為NFT特製的獨家料理「Pomme et Terre」,宛如一顆蘋果,也宛如一座星球,糖片上下方分別以蘋果脆片、馬鈴薯脆片演繹,呼應影片關於風土的文本。(記者凃盈如攝)

在法文當中,蘋果為pomme,馬鈴薯pomme de terre,字面上有著「地底下的蘋果」之意,從獨特的創意發想,巧妙地帶出蘋果與馬鈴薯來自天與地的滋養,於特別創作的甜點上,也經過獨特的藝術性設計,利用蘋果脆片、馬鈴薯脆片,搭配蘋果慕斯、果醬,以一糖片區分天地,彷彿一顆獨特的星球,實現「作品」、「觀展」與「飲食」的跨域藝術體驗。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