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台灣史大師王世慶紀念特藏室三峽揭牌 珍貴史料「特製家計簿」首亮相

2023/11/24 14:12

王世慶先生寫於1970年的家計簿。(記者董冠怡攝)王世慶先生寫於1970年的家計簿。(記者董冠怡攝)

〔記者董冠怡/新北報導〕國際知名台灣史學家王世慶1928年出生、2011年病逝,一生堪稱台灣史的縮影,新北市立圖書館與國立台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今起舉辦「傳承與創發—王世慶先生與台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播放他的紀念紀錄片,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王世慶之子王孟亮等人並於三峽校區人文學院5樓為「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揭牌,王世慶生前留下的「自製家計簿」也首度在世人面前亮相。

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揭牌。(記者董冠怡攝)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揭牌。(記者董冠怡攝)

「海山」泛指淡水河流域主流大漢溪下游海山地區,範圍涵蓋現今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區,以及新莊、桃園市大溪區部分區域。台北大學副校長陳俊強表示,王世慶是海山學研究先驅,不論古契文書、檔案、族譜、方志等,抑或台灣區域史、社會史、宗教史、族群史、經濟史、水利史等建樹良多,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08年獲頒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終生文獻貢獻獎」。

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位於北大人文學院5樓,圖為人文學院外觀。(記者董冠怡攝)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位於北大人文學院5樓,圖為人文學院外觀。(記者董冠怡攝)

海山學研究中心說明,王世慶著作、藏書與手稿、文獻預計約1萬多本,持續整理中,目前紀念特藏室約上架5000本。現場展示多元珍貴史料,其中1本1970年、邊緣被蟲蛀的家計簿令人印象深刻。專案研究員、史料解讀者李孟勳說明,家計簿是王世慶用稿紙設計製作,原先用途為紀錄金錢流向,從買郵票到坐公車都有,而且鉅細靡遺,後來也會記錄收發信件、開會、上課等日常,目前王家留存1968至2005年的紀錄。

國立台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李孟勳。(記者董冠怡攝)國立台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李孟勳。(記者董冠怡攝)

李孟勳提到,在解讀王世慶生前留下的史料中,難免遇到困難,像是蟲蛀破洞、字跡不清,他每週六下午會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退休教授王孟亮老家一起研究,近期將添購特殊檔案櫃好好保存這些資料,希望未來申請到更多經費時,可以將典藏物數位化,並盡力接洽取得王家公開授權其他歷史文件提供研究。

此外,近20分鐘的紀錄片由台北大學歷史系大四生楊霆翔、彭舜群、何仁傑、林柏丞、許佳瑜及碩一生陳良昱製作,導演彭啟原、攝影葉治君技術指導,透過訪問王世慶兒子王孟亮、學者專家、珍貴照片與特效串場,回顧王世慶精采的一生,以及他對台灣史奠定的重要基礎。臉書影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reel/361551372990383)。

王世慶為海山學研究先驅。(中興大學獸醫學系退休教授王孟亮提供)王世慶為海山學研究先驅。(中興大學獸醫學系退休教授王孟亮提供)

楊霆翔表示,今年4月構思、6月中旬開始拍攝,事先須閱讀整理大量史料,加上畢竟不是影音科班出身,故得邊拍邊學,同時兼顧學校課業,相當辛苦。彭舜群回憶,拍攝過程遇到的難題之一,是要思考如何將大批資料呈現在鏡頭前,卻又不顯得雜亂無章,以及如何將脈絡解釋清楚,坦言曾自我懷疑是否能拍出好的故事,但他們不放棄,一試再試拍出佳績。

由左至右,依序為台北大學歷史系學生陳良昱、許佳瑜、楊霆翔、彭舜群、何仁傑與林柏丞。(記者董冠怡攝)由左至右,依序為台北大學歷史系學生陳良昱、許佳瑜、楊霆翔、彭舜群、何仁傑與林柏丞。(記者董冠怡攝)

新北市文化局專門委員龔東昇說,新北市立圖書館擁有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地方行政文書《台北州檔案》,2019年起與北大海山學研究中心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期出版論文集專書。

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藏書上千本。(記者董冠怡攝)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藏書上千本。(記者董冠怡攝)

北大指出,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邀請台、美、韓、日等國學者共同參與,共有18篇論文,針對原住民研究、水利研究、區域開發與地方社會、產業發展與展望、社會經濟研究、總督府地方治理以及區域研究、在地實踐等議題討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