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冷氣團來了你給我看這個?在自己的床舖上旅行
冷冷的天,泡杯熱熱的飲,配一塊黑黑巧克力,抗抗寒冬。(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新一波冷空氣南下,強度比預期還要更強,氣象署升級為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冷氣團開外掛,直逼寒流等級的冬季。大早鬧鐘響了依然離不開床、房間、電暖爐。雖然躺床讀書造成姿勢不良,但在大腦跟身體還沒有達成協議時,讀一、兩頁(對!就只能是一、兩頁不能再多,以免上班遲到)輕巧的文字讓大腦暖機,也正是時候。
《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瑞典劉先生(劉晉亨)著,時報出版。(記者董柏廷攝)
《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瑞典劉先生(劉晉亨)著,時報出版
瑞典劉先生(劉晉亨),從台灣高雄回憶出發,連接移居斯德哥爾摩的生活印象,筆尖捕捉的是異國的人情味,有別於台灣社會的熱情。斯德哥爾摩社會講求公平,人情之間帶有邊界感,基本要求是先盡到自己的責任,在尚未徵求別人同意之前,也不隨意給予建言,展現包容與尊重。拿掉旅人對斯德哥爾摩浪漫想像的濾鏡,他以在其間生活逾十二年的生活實際經驗,自求學、求職、搬家、職場、人際關係來去以及社會議題,透過文字記錄並整理下來。不單單只寫明盛美好,也對準北歐與亞洲之間的文化衝擊及扞格,更有偶爾遇見的人際齟齬與荒唐,但他保持開放心態,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與人生情調,不武斷驟論,而是報以正向觀察並詮釋之:「這大概正是與人交際的有趣之處,當每個人都一模一樣的時候,世界就失去風采了。」
#小書僮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李清志著,大塊文化出版。(記者董柏廷攝)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李清志著,大塊文化出版
繼東京、大阪、京都的建物書寫之後,李清志(1963-)再展開都會建物的巡遊,回望故鄉台灣,於城鄉間迷走,學者兼旅人的目光一一閱讀台灣的特色建築。他理解建築時,不只停留在表面印象,更從建物與周邊歷史,寫進建築師的創作視野,如透過修澤蘭的「服務業主」性質的官方建設,到「自由創作」的前衛叛逆。同時,看見台灣建築的獨特魅力之一,在於各種任性之怪,如邱文傑被戲稱為「違章建築的LV」的山屋口口,原木與金屬版材創造時髦科技感、或是輿論不斷的「皮蛋豆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他觀照荷蘭建築師庫哈斯的建築整體脈絡,提點其設計重心在於城市機能與市民的互動性,所留下大量的公共空間。李清志探考範圍,自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建物本體一路延伸至空間文化,具專業學養,卻不刻意賣弄,文字淺顯易讀。當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任何事物皆能顯出趣味。
《波特萊爾沒有去成印度》崔維斯.艾伯洛著,杜蘊慈譯,天培出版。(記者董柏廷攝)
《波特萊爾沒有去成印度》崔維斯.艾伯洛著,杜蘊慈譯,天培出版
旅行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再困難,但之於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對於旅行的想像更多是貼近冒險犯難,因為其中往往充滿蹇澀的天險與未知的窮途,甚可能是性命交關之事。崔維斯.艾伯洛(Travis Elborough,1971-)揀擇西方著名作家如安徒生,詹姆士.鮑德溫,路易斯.卡羅、JK.羅琳等三十五位作者,曾到訪過的地點,並結合其創作斷代史,繪出腳蹤地圖及座標定點。無論久居或短暫逗留,旅程都使他們人生視野更加開闊,並改變其創作觀。而波特萊爾,因為迷戀流鶯,家人一致認為將他送去印度才能遠離巴黎的不體面誘惑,船行到非洲好望角時,遇上颱風而滯留,讓他得以自由探索,遇到一生寫作的材料與養分。無論中西、古今,對創作者而言,旅行的魅力,正在於探索未知世界,觸發靈感,啟迪思索的動能。
《進化思考》太刀川英輔著,詹慕如譯,雙囍出版。(記者董柏廷攝)
《進化思考》太刀川英輔著,詹慕如譯,雙囍出版
師承隈研吾的日本設計師太刀川英輔(Tachikawa Eisuke,1981-)總是不斷打破設計框架,在建築、平面、產品、藝術領域皆能跨域結合的綜合設計,也致力於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的課題,投入防災、永續能源等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設計中,期望藉此推動社會進化。他透過「變異」與「選擇」兩個部分析談,從物件到生態,自微觀到宏觀分析演化與創造息息相關的進程,並應用於學習之中。變化正是創造的泉源,而重複變異和選擇的循環,也正是生物跟創造開始演化的開端。所謂的創新創造並不單指藝文設計領域,其實落實在生活中,當氣候變遷、政局動盪、文明社會與生活文化面臨挑戰,唯有「創新精神」才能打開新的格局,讓社會持續發展。太刀川英輔觀察細膩、邏輯縝密、格局高瞻,他打破框架的熱情,左右逢源引用語言學、腦神經科學、生物學、哲學,不抑制思考中發生的偶然變異,對於各種經驗敞開心門,讓智力保持流動狀態,便是創造的開端。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