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用蝸牛畫蝸牛 羅智信「煉土成金」畫中藏話

2024/03/23 11:04

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2021,蝸牛殼與桃園紅土製成顏料、動物膠、個人材料,190x260公分。(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2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即日起至6月9日,在關渡美術館舉行。首獎從缺,共選出5件優選。

其中,獲得優選之一的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引發對「材料」本身的意義進行深入思考。評審之一姚瑞中提到,此作讓他想起幾萬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原始人將碳放入口中咬碎,以口水當黏劑在牆上拓下手印當作簽名。」也引發他的好奇,「黏合劑在繪畫中一直都沒被認真討論過,藝術家用蝸牛殼與動物膠質黏液畫出的作品是再現真實?還是回應必定消亡的所有一切物質?」

第2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優選與入選藝術家探索當代繪畫的各種可能。(王世邦攝,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遠看《用蝸牛畫蝸牛》是在黃褐紋理間中留白,框圍出巨大蝸牛圖騰;近看有著土壤的紋理,細究作品題名與材料標示,才知是以蝸牛殼、動物膠與紅土製成。羅智信表示靈感來自一次觀賞南韓當代藝術家Anicka Yi作品《verbatem? verbatom? (4)》的經驗,「我們總想透過作品標題、媒材描述企圖解開當代藝術作品中的謎團,然而藝術家卻刻意將蝸牛標示出來,卻又回馬槍說牠同時也不在,我才去找尋屬於我自己的『蝸牛』。」

比諸繪畫的構圖表現,羅智信彷彿更重視「前置工程」,他著迷製作獨特媒材,認為藝術家像是魔術師、化學家,甚至煉金術師,「蝸牛材料始於一次重製,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配方,轉化成自己的作品。我想談所謂『點石成金』、『物質轉化』,從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材料、媒材與形式。」

羅智信透過「物質」探索「抽象」,他表示自己對人的「感知」很有興趣,也是他研究和創作的開端,「我經常認為媒材或物件具有『潛力』,指它們成為作品後,可供投射出廣泛且複雜的美感經驗。譬如人對石頭、塑膠、金屬與寶石之間的直觀感受不脫堅硬穩定、冷硬銳氣或珍貴奪目等,但也常常定義模糊,甚至有著衝突感,我利用矛盾感受創作,而觀眾的不解或理解也是我作品內容的一部分。」

藝術創作源於生活經驗,羅智信汲取日常事物,轉化成非典型材料進行創作,從充滿曖昧痕跡的黃褐色蝸牛中依然能感受到現代繪畫存在著耐人尋味的一面。更多展覽詳詢關美館官網(https://kdmofa.tnua.edu.tw/)。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