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奧台灣館登《世界報》巴奧指南:複雜局勢中向世界遞出邀請函
《世界報》報導中提到,台灣這個國家希望在體育賽事期間受到壓制的文化和身份,能夠在奧運結束後,取得長時間的勝利。(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巴黎報導〕奧運期間的巴黎,除了精彩賽事之外,各項活動琳瑯滿目,法國《世界報》英文版規劃一系列「巴黎奧運指南」(Paris Olympics guides),伴隨奧運比賽期間,每天刊登一個主題,8月7日來到第13天,主題是「Taiwan's cultural Olympics」(台灣的文化奧運),撰文記者Diana Liu親自走訪了台灣館,並於文章開頭寫下:「在巴黎的台灣代表處,這個國家希望在體育賽事期間受到壓制的文化和身份,能夠在奧運結束後,取得長時間的勝利。」
法國《世界報》英文版「巴黎奧運指南」(Paris Olympics guides),8月7日刊登了奧運第13天的主題「Taiwan's cultural Olympics」(台灣的文化奧運)。(翻攝自《世界報》網站:https://www.lemonde.fr/en/)
報導中指出,在奧運賽事中,台灣運動員不得以自己國家的名義或自己的旗幟參加比賽。由於北京聲稱台灣是自己的領土並要求國際社會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只能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比賽,並使用帶有奧林匹克五環的梅花旗。對此,巴黎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受訪時指出, 「台灣的國際情況孤立而複雜,但這並不影響台灣與世界競技交流、與世界相連的願望」、「台灣民眾對奧運非常熱情」。
因此,巴黎文化奧運所在的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台灣館成為15個國家奧林匹克代表團之一,向世界遞出探索台灣文化的邀請函。懸掛著一串串紅燈籠的露天標表演場館裡,各種各樣的人群坐在紅色塑膠凳子上,舔著珍珠奶茶冰棒,注意力集中在閃爍著LED霓虹燈的舞台上,這裡每晚都會上演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節目,直到8月10日。
報導中說明台灣館設計靈感來自台灣的寺廟廣場,懸掛著一串串紅燈籠的露天標表演場館裡,各種各樣的人群坐在紅色塑膠凳子上看表演。(記者凌美雪攝)
報導也訪問了台灣館藝術總監林昆穎,說明場館的設計靈感來自「台灣的寺廟廣場,那裡經常有夜市,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我想捕捉這種氛圍」,林昆穎說,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促進文化交流並結交新朋友,而這座場館為人們提供了這樣做的環境。」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