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頭顯!走進陳亮璇「洞底」 全景環繞體驗說唱藝術
〈洞底〉邀請已故說唱國寶楊秀卿的弟子張雅淳,化身千手觀音以及說書人角色。(陳亮璇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鳳甲美術館主辦的「洞底:陳亮璇個展」,邀請陳亮璇以實驗影像與複合裝置展開創作,揉合台灣日常生活、個人記憶,以及夢境等超現實場景,聚焦人類文明在不同世代演進之下的過程。即日起至4月13日,在鳳甲美術館登場。
觀賞陳亮璇的作品,不難發現「旁觀」是核心主題,以影像記錄在各個「洞穴」中,因不同興趣、主題共聚集的人們,也像見證時間與文明如何經過所有人,並塑造出新的記憶,陳亮璇受訪時表示,記錄的當下,所有事件也已成為歷史,而那樣的消逝感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也就構成了記憶的一部分。
其中,邀請觀眾戴上頭顯體驗的作品〈洞底〉,安排了3組代表不同時代技藝的人物,如使用史前石器的阿春、製作草鞋的清代婦女阿夏,以及運用當代科技的YouTuber阿秋。陳亮璇說,「透過頭顯你能看到許多人事物正在消逝,觀眾參與其中,卻無法控制任何事情,只能以『旁觀』角度看著他們來去。」
影片中邀請說唱藝術國寶楊秀卿的學生張雅淳化身千手觀音,演出說書人一角,以說唱方式帶出技藝與記憶的野史,「許多物件或技藝雖然已經消逝了,但是站在發展論來看,那些事物曾經存在的可能性和詩意,也成為某種日常生活的基礎。」
陳亮璇提到,細看由張雅淳扮演的千手觀音手中的法器,變成「油燈」、「飯糰」、「草鞋」、「石器」等正在消逝的事物。此外,除了張雅淳的說唱唸歌聲音,也將楊秀卿老師的說唱片段穿插兩、三句,讓藝師與習藝生的聲音在VR的時空裡交會,彷彿也是透過楊雅淳身為楊秀卿弟子的身分,隱喻著說唱文化的節點與傳承。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