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複刻3千年前古人刺青過程 民眾圍觀問「痛不痛?」
以不同玉石、現代鋼針磨製成發掘出的玉片狀,並實驗於刺青。(記者劉人瑋攝)
〔記者劉人瑋/台東報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今(30)日舉行實驗工作坊並複刻、實驗3千多年前史前人以玉片、獸牙刺青,並對照現今鋼針刺青結果,2位史前館同仁則是自願受測,吸引參觀的刺青民眾圍觀。史前館表示,史前遺跡不該只是封存於博物館,可以跨越時間維度並活躍於現今。
考古學者屈慧麗博士在台中距今約3千6百年前的西大墩遺址首度發現帶梳齒玉片,與其他外型打磨光潤或製作為玉飾品不同,且玉片顯示現場為祭祀場所。史前館長蔡政良表示,台灣、太平洋與東南亞部分的南島族群具有紋身行為,運用在成年禮、能力認可、身分象徵與家族倫理秩序。因此推測史前人類可能以此用於刺青,唯台灣並無留下木乃伊,史前館才複刻玉片實驗刺青是否可行。
排灣族刺文藝師 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夏威夷刺文藝師 Keone Nunes 與工具製作師 David Gucela等合作,輪流在自願者小腿簡單刺下圖騰。但依不同文藝師經驗、手法,各對器械感觸不同,但對受測者來說,同樣是被刺,只是用玉器、獸牙反而更不痛,最痛的還是用現代鋼針。
史前館將所需玉片樣式交科博館選材並與工具製作師製作,其中包括風化發白的玉石,以及仍顯青綠潤澤的玉石,採單面開刃的帶梳齒玉片,如梳子般玉片但齒尖如小刀,藉由拍打將墨水「切」入表皮,但現代鋼針則是刺入肌膚。
因擔心測試物開裂,文藝師在拍刺時力道更輕,暈開墨水較大,不如現代鋼針細緻需反覆在同處拍刺上色。據受測同仁表示,現代電刺時,針頭刺入時「像會再咬住皮膚」而古代拍刺則是同一處輕刺。但看在路過、也曾刺青的觀眾眼裡覺得反覆敲、拍似乎更痛,但實則不然。
館方認為,館藏不該只是靜置封存,而需讓更多民眾發現其貼近生活,這次活動即在此精神下舉辦,未來會將舉辦更多類似活動,如今年11月將舉辦的拍刺浪潮節(Tattoo Waves Festival)以及預計2026年開展的南島紋身特展,呈現史前館於考古學、南島文化與藝術研究的開放性和實驗精神。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