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隆泰源山中開窯 溫度難控窯變不滿意 瑕疵品全送人
何志隆表示,這是首次使用白瓷,還把陶土塞滿窯內、大規模燒製,變數太大不易掌控。(記者劉人瑋攝)
〔記者劉人瑋/台東報導〕精於「翡翠青瓷」的何志隆,應中國藝術團體之邀燒窯造瓷,8日早上在泰源山中開窯,一窯數百萬計成本,只為更完美的作品,但在何志隆眼中全是失敗品,雖不少參與者以「窯變」形容,但他說,由於先前低溫造成溫度變化難控導致失敗,「窯變也要變得讓自己滿意,瑕疵品全送人」。
玻璃外觀下,呈現冰裂與鑽石般結晶,顏色又如翡翠水潤。(記者劉人瑋攝)
受到中國方面的藝術團體邀請,何志隆這次用景德鎮、德化白瓷,在台東東河鄉泰源村山上的窯中燒製,每次用上150公噸漂流木不間斷燒近5百小時。但還沒開窯他就說,這次「有狀況、不樂觀」,這是首次使用白瓷,還把陶土塞滿窯內、大規模燒製,變數太大不易掌控。
在儀式後窯口一開,來自各地的買家、愛好者拍照記錄,但何志隆嘆道「失敗了」,據其二子表示,原來在燒製期遇上多次低溫,溫差劇烈,致窯溫難控,草木灰落於坯體卻難高溫結晶,窯內溫度不均使部分器皿、飾品也被燒融形變或開裂。就製陶者而言為「窯變」,產出意外形狀或結晶與顏色,往往也成新作品開端,但何卻不滿意,並說變異也需成為自己滿意形式。
何志隆出名的即以窯內升起的草木灰上釉,在陶器上落下如翡翠般光澤,但這次作品的確大多結晶不均,草木灰積於其上呈灰燼色,部分仍為灰燼、部分已堅硬如石但離結晶仍有不小距離。據在場業內所言,這一窯至少也需花上數百萬,何志隆說,開窯成功率百分之一到三「比中樂透還過癮」,但不諱言就是燒製失敗,瑕疪品多送給現場業內與親友,部分作品仍可再次燒製。
古代灰釉青磁斷層,何志隆仿效古人土坯不上釉方式,以木頭燒成的灰自然落在坯體上,經數百小時高溫熔融瓷化結晶,形成一件釉層晶瑩剔透且具多層次冰裂,在灰釉青瓷中又產出新種,即為其所稱的「翡翠青瓷」。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