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這集《藝術很有事》太敢拍!民眾盲測「看不懂的東西」反應超爆笑

2025/04/12 10:20

藝術家崔宏宇(中)與主持人「嚎哮排演」的黃建豪(左)、蕭東意(右)分享創作初衷。(公視提供)藝術家崔宏宇(中)與主持人「嚎哮排演」的黃建豪(左)、蕭東意(右)分享創作初衷。(公視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公視製作的旗艦藝文紀錄片節目《藝術很有事》,推出全新實驗特輯《我們與藝術的距離》,跳脫傳統紀錄片形式,首度結合實境拍攝與當代藝術創作,邀請3位藝術家,劉文瑄、崔廣宇與廖建忠,在攝影棚打造一座「無解說美術館」,讓觀眾在毫無資訊提示下自由詮釋眼前作品,藝術家則潛伏觀眾之中,親耳聆聽最真實、直覺的回饋。

藝術家廖建忠對木工無師自通。(公視提供)藝術家廖建忠對木工無師自通。(公視提供)

節目現場邀集十多位觀眾,年齡橫跨老中青幼,走進充滿展覽氛圍的攝影棚空間。面對創作語言陌生的當代作品,他們以最直接的語言反應:「這是村莊嗎?」「像《魔法公主》的那個山獸!」藝術家們首次現場聆聽觀眾對其作品的直觀詮釋,在藝術語境與大眾理解間,產生一次次出人意料又令人莞爾的碰撞。

藝術家劉文瑄的《之間:大石頭,鳳林》讓大學生莉琪聯連想起動畫《魔法公主》中,頭會發出卡卡聲的夜光小精靈。(公視提供)藝術家劉文瑄的《之間:大石頭,鳳林》讓大學生莉琪聯連想起動畫《魔法公主》中,頭會發出卡卡聲的夜光小精靈。(公視提供)

藝術家劉文瑄展出〈之間:消波塊.鳳林〉與〈之間:大石頭.鳳林〉2件作品,來自她對花蓮鳳林地景的凝視與手工轉譯。年僅6歲的小觀眾蘇菜直覺聯想到童話畫面,並主動請求觸摸作品,展現出孩子最原始的感知力。劉文瑄表示,該系列使用4X5大畫幅底片機拍攝,前期須手工在消波塊上貼滿雙面膠,歷時一週完成,只為保留物理現場的原生質感,「這樣的觀看回饋對我來說是難得的驚喜與激動。」

劉文瑄看到藝術家廖建忠創作的《貨車廂(TO-DAY)》(中)表示,有初戀的感覺。(公視提供)劉文瑄看到藝術家廖建忠創作的《貨車廂(TO-DAY)》(中)表示,有初戀的感覺。(公視提供)

創作風格向來鋒利的崔廣宇,則透過錄像作品探討城市荒謬與制度邏輯。他的《當代生活習作:預言》中,雨傘噴水的影像裝置讓人會心一笑;《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則以坐墊為踏點,演出「違規穿越馬路」的表演。崔廣宇指出:「我想讓觀眾用錯位視角重新看待日常,藉由誤解,找到問題的所在。」他亦強調不同觀眾會以不同層次接收作品意圖,「有人只覺得好玩,但也有人會開始懷疑城市的規則。」

有「藝術界魔術師」之稱的廖建忠,擅長以木作擬仿現實物件,創造出混淆真實與虛構的空間感知。他的〈貨車廂(TO-DAY)〉運用極細工法打造擬真貨車廂,讓觀眾誤以為實物進駐展場。劉文瑄形容這件作品「有初戀的感覺」,而廖建忠則說:「因為作品是假的,才會讓人思考為何要做這件事。」逼觀眾自問:為什麼要相信這個東西?

此次《我們與藝術的距離》特輯由「嚎哮排演」的黃建豪與蕭東意主持,全程透過鏡頭捕捉觀眾與藝術的首次遭遇,以及藝術家對回饋的第一反應。期望透過此節目形式打破「看不懂藝術」的心魔,讓藝術重新成為可近、可感的生活經驗。即日起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與公視+播出,節目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KzOVfjbDY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