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隱身巷弄的台南古蹟「抹茶城垣」添話題
長滿菁苔的城垣殘蹟,宛如「抹茶城牆」。(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國定古蹟台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除了一般人較易看到位於成大光復校區近勝利路的遺址外,位在光華街與東門路一段56巷交叉口處也有,只是隱身巷弄內,長度不到5公尺。最近被民眾發現城牆殘蹟角落有缺角,疑遭不明「挖土敲磚」,經南市文化局獲報會同文化部文資局人員現勘了解後,殘蹟風吹日曬原就已有缺角。不過前陣子下雨潮濕,長滿青苔城牆,宛如「抹茶城垣」、「超立體抹茶蛋糕」,為今年「府城城垣300年」添話題。
南市東區光華街與東門路一段56巷交叉路口的東門段城垣殘蹟缺角。(記者洪瑞琴攝)
南市文化局表示,比對今年2、3月現況照片,該缺角就已經存在,詢問該空地認養維護單位確認無異樣。至於文史界關心東門段城垣殘蹟是府城城垣中保存較完整的歷史見證,文化局表示,將與文資局進一步討論保護作法,避免繼續戶外風吹日曬,長年風化毀壞更嚴重。
今年2、3月城垣殘跡資料照檔案已現缺角。(南市文化局提供)
光華街與東門路一段56巷交叉口處的殘蹟有二段,路口轉角的一段約長2.4公尺、高度約1.35公尺,另一所貼近民宅約長4公尺、高約1.4至1.6公尺。牆身壁體均為三合土(蚵殼燒灰、細黏泥土、糖漿或糯米漿)版築,中腹填土夯實,每層版築厚約12至15公分,可見時代歷史滄桑感。據文資調查,屬於清代原台灣府城大東門、小南門間城垣殘蹟,依其構造及外觀推測,約與今日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小東門段殘蹟同為清乾隆五年(西元1788年)興建。
今年「府城城垣300年」(1725年台灣府城城牆興築),隱於市井生活中的城牆記憶,曾是許多老台南人生活情感,城牆不僅見證台南城市發展變遷,更是承載無數的庶民日常歲月。文史界呼籲「府城300」希望不要只是個口號,應該妥善維護,否則最後自然而然消失不見,也有民眾建議加圍起來,以免遭外力破壞。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