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尼泊爾新娘 哭著嫁

2018/06/26 06:00

孩子常需要翻山越嶺去學校念書。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戴書琳

「照亮生命英語小學」的校車,最遠的學生需要搭一小時到校。

「照亮生命英語小學」由台灣募款支持運作,老師則都是尼泊爾人。

新郎新娘在婚宴正前方端坐著,長輩、親戚、朋友……滿面春風地依序來到新人面前,為兩人祝福。這是一場熱鬧盛大的印度教婚禮。

傳統社會早婚情形普遍,在村裡,14、15歲嫁人,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尼泊爾第二大城波卡拉(Pokhara)阿克蘭(Akrang)山上的印度教社區。

新娘名叫畢瑪拉,今年18歲,來自尼泊爾第二大城波卡拉(Pokhara)的阿克蘭(Akrang)山上,還在念大學,是村裡少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孩。在喧騰歡樂的婚宴上,她神情凝重,僵硬的臉龐上沒有一絲開心的氣息,與一旁的親友形成強烈對比。當儀式輪到女方雙親上前祝賀時,她流下了眼淚,令人無法想像。

一畢業,戴書琳就來到尼泊爾阿克蘭山上擔任兩年半的志工。

出門耕田、砍草、砍柴,都是媽媽的工作。

來自台灣的戴書琳說:「我們和其他親戚聊起來,另一位與畢瑪拉相處較久的志工則不停追問:為什麼畢瑪拉要結婚?為什麼她在哭?」這名志工對畢瑪拉的印象,就是常常頑皮地從家門口踢著夾腳拖一路跑下山──那個活潑的女孩,怎麼就這樣哭喪著臉嫁人了?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還能繼續念下去嗎?

女人走入家庭,卻是一個沒有「丈夫」或「父親」的家;偽單親家庭在這裡隨處可見。

正在進行印度教婚禮的新人。

「親戚回答,他們沒有強迫兩人結婚,4天前,雙方家人安排兩人見面,他倆都同意這場婚事,才開始籌備婚禮……」

2015年夏天,剛從東海大學英語系畢業的戴書琳,隻身來到波卡拉山區擔任長期志工。雖然大二時,她就曾來此當短期志工,但這次抵達沒多久,仍在這場婚宴上經歷了震撼教育。

〈社會現象〉偽單親家庭多 媽媽是一家支柱

在尼泊爾,相親結婚其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父母會根據雙方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個性長相,去為孩子挑選對象。「我們都知道,自由戀愛不一定代表幸福美滿,相親也不代表走入痛苦的婚姻。門當戶對,理論上來說,是兩方最容易維持關係的條件。」但親眼看見一個天真無慮、努力求學的年輕女孩淚灑婚禮,仍讓她感到衝擊。

不過,一同出席這場婚禮的當地夥伴拉賓告訴她,在尼泊爾結婚,新娘哭喪著臉很正常。「我們有句諺語說:『新郎要笑,因為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無憂無慮的笑,以後就要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新娘要哭,因為這是她人生最後一次哭,以後丈夫會好好照顧她。』」

只是,在現代尼泊爾社會,這份「好好的照顧」,經濟上的意義或許大過於實質陪伴的身影。

青壯年男性到海外打工、寄錢回家,是今日尼泊爾常見的現象。許多男人一畢業或成婚後就出國工作,賺取比國內優渥許多的收入,而工作合約一簽,幾乎都是3年、5年,這期間或許只能回一兩次家。因此,女人走入家庭,卻是一個沒有「丈夫」或「父親」的家;偽單親家庭在這裡隨處可見。

有些女人較幸運,如果先生固定寄錢回家,自己又能兼差負擔家計,生活就能比較穩定,每月收入大約3萬到5萬盧比(約台幣1萬3千至2萬2千);有些女人比較辛苦,若先生從此無消無息,再也沒回來,就會變成真的單親媽媽,只能靠種田或打零工來照顧小孩──但同樣一份零工,男人日薪500盧比(約台幣200元),女人只能領到300盧比(約台幣130元)。

在家裡,媽媽是孩子唯一的榜樣,她們卻不希望下一代重複這樣的人生。

〈媽媽的期望〉翻山越嶺讀書 為了未來

戴書琳說,尼泊爾的1年級到8年級是小學,9到10年級是中等學歷,11至12年級就稱為大專院校(college)。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距頗大,公立學校教師薪水不錯,但教育品質較低,雖然學生不需要付學費,只需要制服跟書籍費用,然而許多家長都寧願將孩子送到較昂貴的全英語教學私立學校──因為,無論留在尼泊爾從事商業與觀光,或是去海外打工,都需要英語能力。

而戴書琳服務的據點,是台灣10多年前就協助成立的「照亮生命英語小學」──這間全由台灣捐款支持的學校,老師都是尼泊爾人,是阿克蘭山上唯一的全英語私立小學,學費卻只有一般私立學校的10%,因此許多媽媽再辛苦也要讓小孩翻山越嶺來讀書。

每天,戴書琳跟當地人一樣生活,起床後挑水、煮飯,跟著小朋友去學校,協助學校的教師培訓、行政,也教英文、美術、體育,還要追蹤蓋雞舍、種咖啡等社區計畫的進度。

回到家,繼續挑水、煮飯、備課、寫企劃書,過著沒有WIFI的山居日子,只有需要聯絡台灣、回報近況,才下山到市區使用網路。

〈各自找答案〉同樣人生公式 卻有不同姿態

「我們的學生通常念到4年級就可以用英語交流,畢業後,則會到山上另一間公立學校讀到12年級。有些家境比較好的,就會下山到市區念書。」雖然小孩普遍教育程度提升了,但社會的傳統觀念還是希望女孩早點進入婚姻。戴書琳說,在村裡,14、15歲嫁人,仍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就像最初提到的畢瑪拉,「婚後,她和先生相處了一兩個月,懷孕了,先生就到海外工作了。」還在念大學的她,獲得雙方家人同意,幸運得以繼續求學,於是,她一邊念書,一邊待產、生小孩。兩年後,先生才第一次回家探望。

或許這就是尼泊爾人對台灣的晚婚現象與離婚率深感不解的原因,「對他們來說,我們的生活不像他們一樣辛苦,但為何人民幸福指數比他們低、離婚率比他們高?在這裡,丈夫、孩子、家庭,就是安穩女人一生的幸福公式,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嗎?」

因此,當戴書琳發現村裡仍有未婚的女人,大感驚訝。「村裡有3個女人沒有成家,跟父母同住至今。聽說她們年輕時很美,很多人來提親,但都被拒絕了,而她們的父母也沒有特別反對。」其中一位拉德哈曾是小學老師,英文不是很好,但特別愛與戴書琳英文對話;積極的她,還有很多事想嘗試,念書、學日語,也總是熱心幫忙學校與社區的事務,她不曾與人聊起她的未來,但或許她想追尋的答案,不是村裡的人生公式能解開的。

無論是畢瑪拉還是拉德哈,都在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成家,不成家,都可以是幸福的人生公式,而教育的可貴之處,就在讓人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