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專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談史博館定位

2018/07/16 06:00

除台灣相關的生活文物,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許多珍貴的文物史料。(記者凌美雪攝)除台灣相關的生活文物,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許多珍貴的文物史料。(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楊明怡/採訪整理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資料照,記者陳逸寬攝)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資料照,記者陳逸寬攝)

所謂的「定位」,「是要看過去這60年我們的點點滴滴,然後用過去歷史的成果來看未來。調整是一定有的,但是我們不會貿然地調整,會根據過去63年來的成果、台灣的需要跟國際的局勢、文化競爭的局勢來決定。」談到史博館的定位,館長廖新田說,史博館未來的轉型,其實是很巨大,「化蛹成蝶」這4個字不是隨便講的,「因為如果沒有化出來,可能變成一隻醜蛾,那不是我們要的。」

史博館最早名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

Q:長達3年時間,如何為史博館找到未來定位?是歷史博物館?美術館?還是?

A: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之初,名稱是「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它其實是美術館的性質,開始的30年可說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化櫥窗,是用精緻的文物來表現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狀況。

可是因為現在博物館紛紛起來之後,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定位,已經開始由其他博物館、美術館分擔,比如北美館、台中的國美館,還有高美館,現在剛成立的台南市美術館、桃園美術館,它們都紛紛擔負起所謂的藝術的功能,所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慢慢會調整自己的位子,變成比較像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位階。

但是有一個困境,就是我們的文物收藏其中有大部分是以藝術品跟所謂的文物為主,我們要把這些藝術品的展覽轉換成能夠呈現台灣的國家歷史樣貌的展現,也就是說,這些作品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內涵跟意義,因為這樣而會被重新詮釋,不單只是純粹藝術的意義,而是文化史的意義。

創新小組 重視展覽背後文化意涵

Q:以史博館目前的編制來看,研究員最專業的項目是什麼?

A:我們大概90個正式的員工裡面有3分之1是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聘進來,他們的專長有的是做文化行銷,有的專長推廣教育,有的是器物、博物館學或藝術史,因為5個編組的需要(研究組、展覽組、典藏組、教育推廣組、文創行銷組)。以台灣的幾個博物館而言,史博館的館員在學術上的表現我不擔心,而且他們都相當優秀。

我們剛剛成立了一個組叫做國際學術創新小組,專門做R&D&T的研發,R就是Research,D就是Development,T就是Transform,就是研究、發展跟轉移,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我們史博館研究出來的成果,轉給展覽組、文創組、典藏組,或轉給其他各組去做研發。

現在各地博物館都起來之後,已進入博物館競爭時代。所以,我們其實已經開始因應未來部裡面重建台灣藝術史,還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這部分。總的一句話,史博館未來的展覽空間,它要有思想,要有論述,有策略,要有議題,那是我們背後的意涵。

展覽在理論上有展覽詩學跟展覽政治學,展覽詩學的意思就是一個展覽要呈現的表面的故事,可是展覽政治學背後是要呈現出一個台灣多元文化、文化認同,我們對這片土地總總的關心,那是背後的重要部分。

希望調整名字為國家歷史博物館

Q:以館長的觀點,如何在未來讓史博館名實相符?改名稱?改定位?

A:說到改名,因為這個位階,已經是部裡面的整個策略,我個人希望,我們的名字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國立歷史博物館,如果能夠調整名字,成為「國家歷史博物館」,那應該更符合它原來的屬性跟英文的名字。但是我要特別強調,文化部長還有我們部裡面,有整個、全部、全國的美術館跟博物館的整個盤點跟統整,這我們當然要尊重部裡面的政策去因應。因此,關於史博館的名稱,是要由國家的整個文化政策來做改變。

「國立」跟「國家」當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是朝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角度,部裡面有考慮過,但決策權是在部長、是在部,我們持續會跟部裡做建議跟溝通。

常設展加強歷史脈絡與台史博南北呼應

Q:對於史博館與台史博的定位有何看法?如何與台史博區隔?怎麼做最符合國家文化效益?

A: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是屬於民俗,他們原來一開始的時候就屬於民間文化、常民文化,我們這邊是屬於比較精緻的文化,所以典藏品不一樣,會決定那個美術館、博物館的傾向。

我們未來希望能夠愈來愈朝向跟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去做呼應,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展覽方面會用我們的展覽品去呈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

我們希望台北首都有一個真的能夠代表國家歷史的館,因為很多的貴賓、學者、參與民眾,他們希望到台北來能夠看到有一個代表國家歷史的博物館,我們希望在常設展裡面,把我們國家過去歷史的發展脈絡,能夠有一個通史性的展現,所以3樓的常設展會變得非常非常重要。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整個國家文化面貌

Q:如果未來沿用「國立歷史博物館」這個名稱,如何擔負起台灣人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任務?

A:應該是說「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整個國家的文化面貌。我們是以台灣文化作為我們大的架構,去發展漢文化、在地文化,去發展東南亞文化,去發展南島語系,去發展西方對我們台灣藝術的影響,所以這個統統叫做「台灣文化」。而台灣文化裡有漢文化、有日本文化、有美國文化、有南島語系,有各種不同的文化,這個叫做「多元」。我的架構裡面,不會讓某一個文化獨立或獨尊出來,我們統稱這個就是在台灣的多元文化發展,是文化的多元性。當然,某些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漢文化裡面我們講漢語,但是這個語言已經內化成在地了。對我而言,在地跟現代化比什麼漢文化、什麼文化來得更重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