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 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首獎 - 蕭詒徽/乘客
圖◎郭鑒予
圖◎郭鑒予
蕭詒徽
編輯室報告:
本屆【新詩獎】共收六二三件來稿。由王姿雯、孫梓評;張繼琳、隱匿;顏艾琳、羅毓嘉等六位分三組初審,選出五十八篇進入複審。由複審委員楊佳嫻、楊宗翰、鯨向海選出十六篇進入決審。由李敏勇、李進文、唐捐、路寒袖、零雨五位決審選出得獎作品。
會議紀錄請見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網站:www.lrsf.org.tw。以及,reurl.cc/rlEVk1。
作者簡介:
蕭詒徽,生於1991。政大中文系畢業。作品《一千七百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晦澀的蘋果vol.1》、《蘇菲旋轉》(合著)、《鼻音少女賈桂琳》。
得獎感言:
天空出現多少次了,那種自暴自棄的天氣啊。剪刀就這樣出現在我的面前,生病,然後口渴,然後什麼事情都不像是本來我所看到的火焰。螺旋狀的風,輕輕把我的剛剛變成下流的草原。記得是危險的,難道我不知道嗎,可是安全難道就不危險嗎。
我微不足道的憤怒將以雪女的模樣出現,Y。請妳不要再等。
【首獎】
乘客
◎蕭詒徽
又一個早上那人沒有原諒昨天
在月台上,他和他的身體站得很遠
眼前的車門睜開或閉上,看見他,看見卻沒有帶走他
一切都好只是每天都走的那條路
竟又忘記他了。迎面空氣輕輕醒來
參加他的早餐,又一遍
把今天塞進他的身體
很久沒說上什麼話了日子與他
.
那人好像是我。又一個我
在月台上陪自己等一班車。又一個早上淪為過程
我背著昨天的遺物
找到稍早自行出門的身體,遲遲不敢相認
我的臉在他臉上好新,還沒被別人的注視
所使用,如一面車窗因路途而衰老
曾經我們一起視連續為安逸,視安逸
為一種抄襲。如今他蹲了下來
為了綁好一隻不斷鬆掉的鞋,甚至可以忘記
當初打結的原因
.
誰都被明天抵達過。又一段過程
淪為結論。又一個人淪為鏡中的自己:
一面慢慢變難的牆,一個愈走愈小的房間
每一天在月台上趕著搭乘自己,我害怕我的身體
害怕今天
已經錯過我的身體
.
又一個早上我沒有問自己想去哪裡
那人戴著耳機,看見但聽不見我
沒有移動,但離我愈來愈遠
鬧鐘叫醒了他而他決定先走
沿那些不認得他的路前往他還認得的地方
想再快一點,再快一點跟上他
跟上他但不跟隨他
擁抱他,但不成為他
告訴他黃昏不是最危險的
告訴他最好的
最好的事情還沒有發生
.
但就要來了下一班車
警笛響起,提醒我快來不及了
必須拍拍他的肩膀,說
我回來了。我回來了。不告訴他
又一個早上我們依然是別人
【評審意見】
鏡像中的薛西弗斯
◎零雨
〈乘客〉是一篇極具現代意識的詩,作者既犀利又精準地寫出現代人自我的分離與多重性。他的文字簡淨,邏輯推理反常合道,一步一步呈現現代人生存的荒謬。
作者建構了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為全詩鋪設了一個戲劇性的舞台。用每天的乘車、月台,做為空間;用早餐、遺物、鞋、鬧鐘、黃昏,做為時間。這個特定的舞台,像是為薛西弗斯而建,一個早上,又一個早上,他推著石頭,遭遇自己,卻又錯過自己。另外,作者運用心理學上意識的解離,描繪現代人身不由己的焦慮。他創造了一個「他」,做為鏡像中的自己,與第一人稱的「我」,互相指涉,互為鏡像,並且平行生活。然而,鏡像中的自己與真實中的自己,總是糾結纏繞,難以分辨。兩者似乎都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卻又可望而不可及。
全詩前三段寫出了「他」與「我」的分離與冷漠、陌生與重複、狹隘與隔閡;後兩段似乎出現轉折,為讀者釋放了一些提醒與希望,但終究提醒無用,希望渺茫。那麼,這種「分離的覺察」對作者筆下的現代人來說,並沒有得到一個避免焦慮的正向發展。這也呼應了薛西弗斯的宿命――人類在無用的勞動中,耗盡一生。
全詩到最後,留下充滿無奈又令人深思的悵惘。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