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我鍾情的是時間 - 阿尼默談《小輓》

2019/12/18 05:30

藝術家阿尼默。 (胡舜翔/攝影)

專訪◎董柏廷

新作《小輓》。 (胡舜翔/攝影)

透過圖像與世界溝通

採訪當天,我著一件藏青色毛衣,前往2019 OpenBook年度好書頒獎典禮,與甫獲獎的阿尼默(1977-)碰面。剛致完感言的他,表情微醺恍惚,請他在原位稍候,我便繞回自己座位,收拾細軟,罩上卡其黃牛仔夾克,回去領他,他卻顯現第二次恍惚,我掀開左翼內裡透出藏青色,他遂如夢初醒。對於擅長配色的阿尼默,顏色與圖像或是便捷的溝通工具。

慣用圖像面對世界的阿尼默,幀幀作品總配色繁複、圖層連綴圖層,翻讀其作《小輓》時,更不難發現其與一般漫畫不同――文字與對白降至最低限度,僅透過圖像,以分格、比例縮放、遠近景切換等方式,呈現猶如電影運鏡的敘述方式。阿尼默表示這並非一開始的設想,「〈緞帶〉本就沒有對白,但〈家蚊〉初版卻相反,因為擔心讀者看不懂想表達什麼,直到出版社建議,我才刪去文字,重新調整結構,回到單純圖像。」而其實,刪去對白也與他閱讀漫畫的經驗有關,「漫畫的圖像感,應該要更強,但每次翻開都被大量對話吸走注意力,若只專注在劇情上,很可惜。應以圖像為主。」

死亡與失去的不同切角

費時三年完成的《小輓》,主題環繞失去與死亡,透過三篇故事給出三個不同切點,更暗渡阿尼默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思索。〈旱溪〉描繪小男童在放學返家途中,短時間內見證兩次生命的墜毀,成就他的死亡啟蒙。故事發想源自阿尼默童年的一段遭遇,「民國70年代經濟起飛,爆發台灣首起學童綁架撕票案,死亡氣氛籠罩全台,也一直彌漫我的童年。記得某天我迷了路,找不到辦法回家,天氣很熱又走了很久,即便只要跟路人開口問就會獲得幫助,但我卻不敢開口問陌生人,結果走到一處公用電話旁,撥電話回家,也只跟家裡說:『我會晚一點回去。』當我掛掉電話的那一瞬間,有一個人在我身後,一字不漏念出我剛剛打的電話號碼,我嚇得馬上逃走!我決定將那段經驗,放進作品裡。」

〈家蚊〉是阿尼默有唯一有創作理念的一篇作品,講述一對經歷失去,決定搬至鄉野中生活的夫妻。透過人類母親與雌蚊間的對手戲,表現繁殖、滅亡與母愛間的拉鋸戰,但他認為雌蚊與人類母親的比重分配太一致,於是放進一條支線,成為破壞平衡的不和諧音,「開頭畫了一段被捕的母狗,跟之後人類母親在樹林裡抱回的幼犬,形成另一種母愛的失落與獲得。」不僅如此,阿尼默藉著爬梳母性,同時也給出對於「家」的思考,「母親在家庭中,總是最重要與最有影響力的人,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人格培養。而伴侶何以成家?也許就是相互照顧而成,所以篇章中的父親,能照顧面對逝去而失落的母親,也是維持家庭的元素。」

〈緞帶〉描摹分手後的情人餘生。女主角心中始終有根拔不掉的刺,讓她在恍惚間度日,任何回憶都是致命的刀刃,「這篇是我捷克讀書期間的情緒狀態。故事情節經常在我腦海中反覆出現。一開始設想這個故事並非如此,女主角其實在我的初版裡,死了兩次。但為讓角色更精采細膩,也放了許多暗示元素進去,比如,當她看見餐廳裡有對情侶在接吻,她居然隔著玻璃想參與,這件事情就女生來說很悲傷。『緞帶』是種意象,會用各種形式,將她逼向死亡。思念是會殺人的!」

樂於為難自己的高手

攤開阿尼默由昔至今的所有創作,會發現他難以被固定風格框限。從最早的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你不在那兒》封面與內頁插圖、「白馬屎」期間,一路從彩色筆飽和用色,一下轉進帶有時光漬痕的鉛墨繪圖,接著又是溫和與明亮的日系暖配色,直到帶點版畫質感的《小輓》出書,舉凡是媒材、主題、用色等,像是有意與「重複自己」對抗,然,他心思單純,僅是出於嘗鮮的好奇與玩心,「若是我不曾使用過的素材或工具,我就會想試試看。每次幫報紙副刊配插圖,我也都會加進沒用過的配色或素材。」彷彿一組早寫進阿尼默創作體質的基因密碼,讓他一直在捨棄舊我的路上,作品成為他蛻變的證明,「過程痛苦歸痛苦,但當你解決了那個痛苦,會換來類似性愛的快感――甚至比性愛還要愉快。我對於那種『愉快』很上癮。追求以往沒做過的東西,每一次起頭都需要重新熟悉,但突破困境後,看到作品完成,爽感會加倍,也因此,創作對我而言是快樂的存在物。」習於也喜於攀越痛苦之山的阿尼默,便如此成為一名為難自己的高手。

為了追求進步,阿尼默在三十歲前後,未有任何預期目標與具體規畫下,僅帶著備好的存款,甚至連捷克字母也不識幾個,便毅然遠赴布拉格念藝術碩士,「地點不是最重要,我只想找一個沒有朋友、語言陌生,以及很冷的地方。」他將自己推向一個極端孤絕的處境,只是為了調整心理狀態,「那時候我想要追求意到筆隨的作畫感。順著直覺創作,但畫面任何一個筆觸、色塊是缺一不可的精準,並且呈現出自由、不被框架的感受,藝術史上第一次做到這點的是畢卡索。雖然我到現在還沒辦法達到那個境界,但我也不會因此不認同自己的作品,這是很棒的自我認同狀態,因為當你真心自由、靈魂感到平衡,就會很自然抵達那樣的境界,不須刻意經營。」

阿尼默甚且相信,透過種種不順遂經驗,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因為我是一個容易認同自己缺點的人,但若不經歷不順,無從發現在某種艱難處境下自己的核心是什麼。重點是,發現自己無法改變的成分,並全部認同,能讓我在創作時更加專心。」那些曾經因失去而生的痛苦,交給時間,經歷轉折,抵達目前,也是一種獲得。於是,他更期待在未來每一份失去裡,迎來新的發現,「原來我鍾情的是時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