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看展請上線 跟著策展人觀覽歷史的當代
崔廣宇錄像作品〈2010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全台各大美術館受到5月起這一波疫情影響的好展覽不少,各種實體轉線上的策略紛紛應運而生,其中,「名人」導覽影片也於近日掀起話題,繼北美館館長王俊傑代替日本策展人片岡真實拍攝「塩田千春」線上導覽、林志玲於日本隔海獻聲導覽南美館之後,台北當代藝術館「20週年」系列第一個至今無緣開展的「歷史.當代」,則由策展人陳貺怡,擔綱拍攝展覽現場導覽影片,將於今(29)日晚間9點首播。
派翠西亞.佩斯尼尼2011年作品〈迎接賓客〉(右前)與2020年作品〈我們如何直視我們小孩的雙眼?〉(左後)對照展出。(記者凌美雪攝)
陳貺怡表示,「歷史.當代」(Chrono-contemporary)堪稱對當代館2001年開館迄今的一次重點回顧,但其實展覽的主軸圍繞在當代藝術的時間性(temporality),以及當人們試圖歷史化當代藝術時,「歷史」與「當代」兩個概念之間的矛盾與悖論。
當代館與建成國中合作計畫社區故事分享,張美陵作品2001+2021〈你們家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到美術館展覽?〉。(記者凌美雪攝)
陳貺怡指出,當1980年代人們將1960、70年代繁茂多元的藝術創作照單全收並蔚為流行,「當代藝術館」或是改名為「現當代藝術館」的現代藝術館,便也在全球各地櫛比增生。一方面當代藝術的繁複、多樣與難懂,使人們期望從過去裡尋找源頭以便了解,一方面以這種方式被了解及認可的當代作品便自動地成為此過去的延續。然而,因為當代館試圖保存的是藝術中的變動,必須不斷地解釋何謂當代藝術,並不斷地找尋一種過去式與現在進行式之間的平衡。「當當代成為歷史,而我們仍身處其中,這種現在與往昔在時間上的交疊揉雜,正是本展的核心概念。」
展覽內容將過去20年當代館舉辦過的展覽進行系統性的「編年」,並以展「展覽」取代展「作品」,以此進入展覽史。書寫展覽史與書寫藝術史的角度不太相同,不再執著於判斷某物的真偽、從屬、優劣,以及是否是藝術;而是轉而關心人們如何使用這些物件?在何時、何地、透過何物件或何作品、想要向哪些公眾、用何等展示條件與方式、傳達些什麼意義與內容?
累積20年的這些展覽,匯聚於此際同一個時空中被萃取出並重新部署呈現,也讓昔日及現今的策展人及藝術家們展開新的對話,重現、複製、再製、更新或加添,讓展覽既是、也非當年的展覽,成為此次展覽值得玩味之處。
「歷史.當代」策展人導覽影片,可連線至當代館FB粉絲專頁觀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