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表演】走入老泉山 喜赴一場巫覡盛會
優人神鼓入口。
優人神鼓《諸神之鄉》── 一個關於巫的村莊
文/記者周幸叡
在《國語.楚語》〈觀射父論絕地天通〉中,身為春秋時代楚國宗教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大巫師的觀射父,曾如此說明巫和覡的角色:「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慧型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時空從大約西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期來到2022年的老泉山,一群巫和覡聚集的村莊,即將展開一場熱鬧的盛會,優人神鼓邀請大家進入這座山上劇場打造成的「巫的村莊」,一起來觀賞《諸神之鄉》,從心領略大自然的力量。
車抵老泉山麓,下車後,和優人神鼓工作人員走在名為「優人之路」的道路上,10來分鐘的路程,只將心念放在雙腳,感受步步當下的專注。彼此無語,但沿途有白蝶飛舞、蟲鳴鳥叫,和諧的氛圍薰染下,心緒逐漸融入老泉山的環境中。
走上石階,旋即進入優人神鼓的老泉山劇場。
一場大火的啟發 山林是人類最後歸屬
從1988年初創的優劇團至今,優人神鼓已在老泉山34個年頭,由最初的默默努力,到1998年在亞維儂藝術節震撼演出,開始走上國際舞台,不停地出國巡演,忙碌時一年有將近半年不在山上……無論是哪個時期,老泉山始終像是一個母親,張開溫暖雙臂守護著他們。
將忙碌遊子的心帶回山上的,是2019年8月13日的那場火災,儘管山上排練場燒到只剩下幾根大黑柱,但山彷彿有股力量阻止火勢延燒,讓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在當下驚嘆「山的力量好強、好大!」之餘,內心更升起一個念頭:「老天爺要告訴我們什麼?」
2019年的那場大火雖燒燬了山上的劇場,但也讓優人神鼓更加領略老泉山的力量。
重建山上劇場的浩大工程於焉展開,這期間偏偏又遭逢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世界局勢劇變中,老泉山猶如厚實根基,穩穩支撐著優人神鼓。始終秉持「道藝合一」的優人神鼓,在山上不斷審視與「追尋自我創作的道路」並行的「了解生命的道路」,深刻體悟老泉山是優人神鼓的養分來源、靠這座山才長成優人神鼓;而山以自焚方式,教導他們至極重要的事──山林、大自然是人類最後的歸屬。
火災後,優人神鼓團隊成員自行重建在老泉山的家園,圖為大家搭建的簡易廚房。
從《祭天》到《亙古以來》 祈福儀式中的媒介
兩年後的8月13日,優人神鼓在山上表演《祭天》,無關風花雪月、歷史人物等題材,真誠只為祈福,為自己、家人,為台灣,當然更希望為全世界。從《祭天》再延續擴展到去年的線上表演《亙古以來》,優人神鼓在金瓜石壯闊的山林石壁間,引藝術總監黃誌群之詩「亙古以來的身影,如旋風般吹過蒼茫」為題,不只向天、向地,還有向山、向樹、向鳥……以懺悔的心祈求祂們的原諒,讓人類能持續在地球安住。在這場以演出為名、真實祈福的儀式劇場,優人神鼓有如中間橋梁、人與天地間溝通的媒介,劉若瑀表示,這樣的角色,古時候就被稱為「巫」。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娓娓道來《諸神之鄉》是如何從老泉山「長」出來。
優人神鼓團員長年在老泉山排練,擊鼓、靜心、打坐、打拳……在山上保持內心的淨量,相對山下的人,對山林和大自然有更敏銳的觸角及溝通能力。劉若瑀表示:「團員們當然不能稱自己是神,但是我們可以是巫,我們是巫來感應祂們的力量,讓來到這個山上、能夠參與我們這個演出的觀眾,見證優人神鼓在山上的狀態。」於是,老泉山的山上劇場就變成一個巫的村莊,優人神鼓在此演繹《諸神之鄉》。
《諸神之鄉》表演中,觀眾將分批穿梭劇場,近距離觀賞不同地方的表演。
諸神之鄉禮天敬地 連結調和二合為一
《諸神之鄉》中,一場婚禮即將舉行,一群受邀的賓客從村外來到村內,分4隊在村中穿梭移動,近距離體驗錯落在不同空間的多重事件,觀眾真實遊走在老泉山的地景中,每一個場域都是舞台。
現場除了優人的表演,延續「點亮十三層」的合作,以及2021年《亙古以來》線上展演獲得震撼好評,優人神鼓此次也邀請撒奇萊雅族羅法斯祭團共同演出,一起透過擊鼓、古歌謠、鐘罄銅鑼,帶領觀眾與巫者以鼓樂呼應山鳴,共同經歷村莊內發生的種種衝突與喜悅,召喚萬物映現純粹的初心。
藝術總監黃誌群強調,村裡的巫與覡透過儀式引領大家通過一個閾門,「在禮天敬地的儀式中,療癒、豐美、連結,使不平的成為平,使不足的成為足,使分裂的成為和諧。」期盼以優人質樸的能量回歸大地,傳遞由老泉山孕育而生的安定力量。
《諸神之鄉》將於4月23、24日兩天演出6場,從下午到晚上每天3場次(13:30、16:30、19:30),因為是沉浸式的表演,從午後到黑夜的老泉山,每個時段都會展現不一樣的風貌,將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洽詢網站:opentix.utheatre.org.tw/qfw。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表示,老泉山具安定、寧靜及滌化的力量,歡迎大家上山來感受。
〈表演亮點1〉山上優人戴上面具 《諸神之鄉》躍然而出
面具是《諸神之鄉》中的一大特色,每個優人臉上戴著面具,既看不清楚其原本面貌,也將演員塑造出異於外來賓客及尋常村民的形象。事實上,面具也是最早《諸神之鄉》的關鍵物,創辦人劉若瑀回想起去年優人神鼓在屏東縣民公園排練《亙古以來》時的那一幕:「當時我們覺得戴上面具在屏東遺址上表演比較合適,請張忘老師幫每個人都刻上面具。那天當他們都戴上面具、穿上優人戲服的時候,我回頭一看,突然冒出4個字『諸神之鄉』!因為大家都戴上面具,每一個你認識的那個人都消失了,看見的是以原木雕刻的面具和優人樸素的戲服,好像這些人他們是活在諸神之鄉裡。」劉若瑀表示,原本表演叫做巫,但是那個念頭一瞥,它就是諸神之鄉,《諸神之鄉》躍然而出。
一戴上面具,演員瞬間融入巫的角色中。
為了《諸神之鄉》,之後又加刻面具,22副面具均由藝術家張忘依照演員的臉型及樣貌設計出來,材質有漂流木、枯枝及草鬚等。優人神鼓表示,面具設計之初,並未被賦予什麼樣的角色或特別的意義,每個面具在最終作品呈現時,還是有可能會依照演員的戲份而產生特殊意義。而在山上劇場中,只要演員一戴上面具,彷彿經過轉化的儀式,一股神奇力量由面具灌輸進來,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在在散發牽動人心的魔力。
藝術家張忘為《諸神之鄉》所雕刻的各種面具。
〈表演亮點2〉沉浸老泉山場景 感受浴火重生力量
沉浸式表演是《諸神之鄉》的另一個特色,有別於鏡框式的劇場表演,觀眾分組遊走在老泉山,觀賞散居在山上劇場中的不同場景演出,也像是參與一個儀式的過程,甚至從某個層面來看,觀眾與場景間的互動,有如整齣戲的另一種表演。
從標示著優人神鼓的竹編門入場,幾乎保留著原始生態的老泉山無聲歡迎大家,其中,原先因火災而燒燬的兩層樓排練場,曾是優人神鼓團員日常生活、排練的重要場域,團員在此進行「三打」(打拳、打鼓、打坐)訓練系統、用餐及休憩等;如今保留著的燒燬遺跡,成為《諸神之鄉》的場景之一,可以見到幾根燒黑的大柱子、以當時未燒完的金屬樂器做成的裝置藝術等,雖然尚未完成重建,仍可看出浴火重生之美。
藝術總監黃誌群強調:「後疫情時代,當人回到大自然時,在一呼和一吸之間,才發現人與人、人和大自然的連結是何等珍貴!老泉山是很奇妙的山,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他,永遠都會包容,像母親一樣。」黃誌群表示,山有調和的功能,具安定、寧靜及滌化的力量,歡迎每個上老泉山的人都來體會這種奇妙的力量。
優人神鼓《諸神之鄉》講述一個關於巫的村莊的故事,帶領觀眾沉浸真實的老泉山魅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