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青春期教養 別硬碰硬

2022/05/26 05:30

圖/rabbit44圖/rabbit44

文/蔡怡怡

父母認為的叮嚀、提醒,在孩子眼中是嘮叨,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算我們溫和地跟孩子講話,他也會覺得很煩,甚至直言對決。

記得有次對孩子說:「該睡覺囉,晚安。」孩子隔天告訴我:「聽到妳提醒,我更故意熬夜。」又有次我進兒子房間,他正打電動,我說:「在打電動啊?」 他很生氣地回答:「難道打電動不行嗎?我又不是整天打電動,而且我已經這麼大了,還需要妳管嗎? 妳還不是每天盯著妳的手機。」朋友分享她的女兒衣服亂丟,她請她把衣服收回房間,女兒回答:「就是要亂丟讓妳收拾。」

反骨、叛逆、衝動、難搞、情緒暴衝、心情忽高忽低、出言不遜等等字眼常是青春期的同義字,也搞得親子關係殺氣騰騰、刀光劍影,兩方互看不順眼。我常告訴自己,「多忍忍,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額葉還未成熟,但如何控制情緒、好好說話、學習自律,是孩子本身要學習的功課,我們大人不可能代替他們走過青春風暴期。」

接著我用「承認、和解、解決」原則,來面對親子溝通。先「承認」自己的情緒,及探討為什麼有此情緒,如承認自己很生氣、承認孩子指出的問題是事實,如時常盯著手機、也看見自己對於孩子的不斷提醒,背後是焦慮與擔憂。「和解」是跟孩子承認自己的確常盯著手機,或對於他打電動的確有主觀偏見,譬如還沒搞清楚狀況,一看到他打電動就心裡有氣;「與孩子和解」更是針對自己沒有做好的部分道歉,如提醒他就寢、寫功課的講話方式可能讓他不舒服,並謝謝他提醒,及回應孩子自己將如何減少時間盯手機的想法。

當父母的態度不再是「我要求、你照做」,而是向孩子展示「父母也未必完美」;當我們能以身作則檢討自己、向孩子道歉,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會反思與檢討,對父母的態度也會軟化。

只有營造可以溝通的親子關係,我們才有機會更接近青春期孩子。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