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台灣書店.獨立時代.香港人在台北篇】張潔平╳飛地 nowhere

2022/06/02 05:30

張潔平與她喜愛的飛地角落。海報由一群香港人眾籌買下《蘋果》廣告,原訂2021年6月25日刊出,但港蘋匆促停在24日,群募參與者遂自行印成海報派發。

風的形狀:張潔平╳飛地 nowhere

專訪◎謝麗笙 攝影◎王文麟

「飛地 nowhere」試營運前幾個小時,張潔平才在午夜貼出臉書公告,早晨發現已一千多條轉發。方塊店面彷彿一座迷你博物館,左手邊上牆的書架是常設展區,hashtag標出大主題「未來」:#社群,#區塊鍊,#人,#演算法……以及薪傳的香港。右側從移動書架、波浪形長桌到洞洞板都適合靈活策展,四月開幕至今,已舉辦過《細路祥》放映會,展陳非賣品《WIRED》雜誌、印在護照上的攝影作品,設置《字花》、《方圓》櫃位。

飛地書店適合靈活策展。

「我一直非常期待能促成跨界的交流跟對話。」無論任職《亞洲週刊》記者、《端傳媒》總編,主持「香港來的風」、創立Matters、做書店,都是張潔平「建立一個公共空間,讓人們溝通」的媒介。在《端》,她希望語言相通、文化殊異的中港台能對彼此多一點理解,podcast以對談建立台港間的小小通道,使用者在Matters書寫、吵架,也是一種溝通。

「人需要一個超越本地的飛地。」讓與自己不同的人走得進來,自己也能走出去。如何找到一個超越物理、能共同討論的場域?落實在飛地便是科技。她舉例,Twitter換主人似乎僅被歸在科技新聞,但我們其實數位地生活在臉書、Twitter上,假設一整套演算法大幅變動,影響實則不下國家元首換人。「這是與所有人高度相關的,但沒有被足夠強烈地意識到。」

跨界的執念來自她2005起定居十五年的香港,中西交匯,各種文化碰撞,直到近年香港發生變化,張潔平才發現那些特質並非理所當然,「是一個gift。我很希望我們這些曾被滋養的人,能努力延續下去。」因此她決定承接這個前身兩度由香港人在台北經營的空間。

若要以閱讀來理解香港抗爭,張潔平推薦譚蕙芸在街頭的第一手記錄《天愈黑,星愈亮》;陳健民獄中經歷2019的《受苦與反抗》;學者李立峯以社科質性研究呈現抗爭者樣貌的《時代的行動者》。三本書立體呈現街頭/牢獄,主觀所見/學術訪談。

張潔平推薦書:譚蕙芸《天愈黑,星愈亮》。張潔平說,「此書恪守古典的新聞價值,能讀見感情卻又維持距離感的筆調,是肉身蹚出來的一本書。」

關於身分歸屬,張潔平說她會這樣介紹自己:「我在中國出生長大,在香港念書,工作,定居,現在暫居台灣。」心底深處盼望能有一處飛地,讓不完全想被單一物理疆域、現代主權觀念束縛的人棲息。恰恰是到了香港,浮城給了像她這樣無根狀態的小孩一個「家」。「異鄉人」成了一種身分認同,「這些(異鄉)人都很需要一個飛地。」

「我們想要繼承的香港,就是一種飛地的精神吧。」那樣兼容並包,容納碰撞交流,既屬於,也不屬於這裡,是沒有固定答案的no where,也是聚集此刻的now here。一如她說過,香港本身就是一股風。而飛地,就是風的形狀。●

飛地常設展:科技和香港書區。

飛地 nowhere

營業:週二至週日,13:00-21:00

地址:台北市中華路一段170-2號

網頁:is.gd/cpWqFX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