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音樂會】鋼琴二重奏小提琴 雙琴合藝撫動人心─陳毓襄、曾宇謙 Duo Recital音樂會

2022/06/18 05:30

與一般合作模式不太一樣,陳毓襄與曾宇謙決定合作後,透過多次採訪拍照與排練行程,培養出好默契。(記者陳逸寬攝)

文/記者凌美雪

鋼琴家陳毓襄將與小提琴家曾宇謙合作二重奏音樂會(Duo Recital),這兩位分別擁有台灣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最佳紀錄的音樂家,破天荒強強聯手,頂尖交鋒,可預期將是上半年樂季結束前,一場令人驚嘆的絢麗火花。

據了解,主辦單位邀請兩人合作時是先請曾宇謙開曲目,一套完全是曾宇謙的構想,另一套則是加入其他人建議。兩人決定合作後初次見面,陳毓襄大讚曲目選得非常好,才知選中的是曾宇謙親選的,曾宇謙露出微笑表情,英雄所見略同使一切有了好的開始。

陳毓襄至今仍是台灣唯一進入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決賽的鋼琴家。(記者陳逸寬攝)

選曲如開菜單 曾宇謙浪漫套餐陳毓襄笑納

曾宇謙說,全場3首曲目,史特勞斯的《小提琴奏鳴曲》一直是他很喜歡的,舒伯特《小提琴與鋼琴的幻想曲》是這幾年一直想要挑戰的,至於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則是以前1、20歲時比較抓不到感覺,現在覺得已可以詮釋。

3首曲目剛好都是德奧比較浪漫的作曲家作品,曾宇謙以開菜單比選曲,「比如法式料理裡面突然多出一道德國豬腳或是炒泡麵、鹹酥雞,雖然都很好吃,但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陳毓襄則讚賞:「布拉姆斯當開場非常好,而且3首各自代表浪漫派非常不一樣的特質,舒伯特在中間有點像吃主菜之前的美麗過場,把布拉姆斯與史特勞斯接在一起。」

不過,除曾宇謙演奏過布拉姆斯那首外,另2首兩人都沒演出過,尤其舒伯特的幻想曲,「聽起來不會覺得很難,但它的旋律在兩個樂器之間換來換去,有時是鋼琴、有時小提琴,在互相傳遞給對方的時候,如何保持旋律的連貫,那種流動其實是一個考驗。」曾宇謙說:「怎麼讓我們的風格融合在一起,達到一個平衡,當然對我來說我也希望從老師(陳毓襄)身上得到一些音樂詮釋的東西,是一種學習。」

踏上職業演出生涯,曾宇謙不是孤獨的流浪者。(環球音樂/提供)

強強交鋒拿出專業態度 衝突又和諧是藝術

兩人的獨奏可說分量相當,當兩人都很有特色時,兩邊會有一種抗衡的感覺,有衝突、有妥協,特別需要注重兩人的配合,而不是誰為誰伴奏。兩人都表示,以前幾乎不曾有機會嘗試這種「Duo Recital」,而強強聯手,對兩位在各自樂器類別中穩坐王與后地位的音樂家來說,如何在獨特的競合關係裡取得和諧與完美,毋寧說是更大的挑戰。

對此,兩人異口同聲認為,專業態度可以克服一切! 然而,在二重奏音樂會前一天,陳毓襄還有獨奏會,合作結束後又馬上要飛美國演出,等於同1個月內有近10首曲目。過去2年內與不同樂團完成10首協奏曲的陳毓襄笑說,「當然,要在很短的時間把這些曲子準備好,壓力會比較大,但做為一個專業的鋼琴家,除要隨時可以彈,也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曲子準備出來,不能有藉口。」曾宇謙認同指出,這有點像運動員,如果一直是每天都在比賽,那就是一種正常的工作步調,演奏會也是一樣。陳毓襄補充,「而且底下觀眾就是來聽音樂會的,不會管你有多少時間準備。」

陳毓襄說,或許有人覺得把兩個獨奏家放在一起演奏室內樂會有問題,但某些時候就像是比武,「在你來我往進退之間取得平衡,考驗我們彼此要怎麼拿捏,也會創造出與以往不同的聲音、默契、感覺。這特質也是一種藝術!」

陳毓襄小檔案

9歲隨家人移居美國洛杉磯,12歲贏得全美50州鋼琴比賽少年組首獎、15歲再獲青年組首獎。後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由馬丁‧卡寧指導至碩士畢業,期間也跟隨拜倫‧堅尼斯和殷承宗學習。1990年,獲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最佳女性獎,至今仍是台灣唯一進入決賽鋼琴家;1993年,以最年輕參賽者贏得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獲有史以來最高獎金10萬美元,登CNN新聞;2017年以史坦威國際鋼琴藝術家的殊榮拍全球廣告。

美國加州音樂教師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年度大會,陳毓襄今年被選為大會藝術家,將於7月4日(美國國慶日)舉辦1場獨奏會,7月5日大師班。(陳毓襄/提供)

陳毓襄:音樂不只分享喜悅與感動,還有對身心的深層感召

「我是那種盡量每件事情都自己做的人,不會把自己當diva(天后)。」很多人會用「后」來形容陳毓襄,但她本人則笑說不習慣被當「后」,高度自律的生活習慣之外,時常懷著俠義的熱心,或也因這些特質,造就她隨時都能上陣、上陣一定表現優異的演出成績。

去年1月,原定來台演出拉赫曼尼諾夫全本鋼琴協奏曲的柴賽金獎得主馬祖耶夫,受疫情影響無法成行,陳毓襄緊急接下代打任務,馬拉松式在1天之內從下午彈到晚上,完成被譽為「十分瘋狂」的代打任務。陳毓襄曝關鍵原因,就是年輕時的勤練讓曲庫豐實,音樂會比較少時更會多練增加「庫存」。

陳毓襄於199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決賽歷史畫面。(陳毓襄/提供)

回顧20幾歲剛拿下大獎沒多久,也有一次瘋狂代打,陳毓襄說,有天早上11點接到經紀人電話,問她可否到加拿大溫哥華為曾獲范克萊本首獎的俄國鋼琴家蘇坦諾夫代打,如果可以,15分鐘後會有車子接她去機場,當時人在紐約的陳毓襄竟考慮幾秒鐘就答應了。可飛到溫哥華至少須5小時,抵達演奏廳已7點半,音樂會8點開始,「他們讓我到台上練10分鐘,我大概每首曲子摸了頭和尾,然後就去換禮服,才發現沒有演出鞋……」,還好終究順利完成演出,「我在上台前曾想,如果能彈完這場,我這一輩子什麼都能夠克服的。」

身經百戰,根本在於相信音樂的力量,除了分享喜悅與感動,甚至希望產生對身心更深層的感召,「這個比較難,不只要彈得很好、很有深度,」陳毓襄以修行比喻,當音樂家到達一種層次的高度,他的演出就能帶給人們省思,「好像一個鏡子,讓他們可以照到自己,我覺得我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

那麼,史上鋼琴家有誰達到這個境界呢?陳毓襄說,比如霍洛維茲、米開蘭傑里,還有她的恩師波哥雷里奇。

陳毓襄認為,音樂除了聲音表面傳達的情感,也有演奏者發自內心更深層的修為,可以觸動觀眾。(牛耳藝術/提供)

曾宇謙小檔案

5歲開始習琴,14歲獲西班牙薩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及最佳演奏獎;16歲獲第14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評審團特別獎;20歲再獲第15屆柴賽銀獎(金獎從缺,銀獎為該屆首獎),至今為台灣音樂家在柴賽最佳成績,也是柴賽史上前3名榜單中唯一台灣國旗;2016年畢業於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台灣首位在德國古典大廠DG發行專輯的音樂家。

曾宇謙在國內的演奏會幾乎場場完售。(牛耳藝術/提供)

曾宇謙:我的音樂讓人產生共鳴,對我是最大的意義

每次音樂會後簽名總是比演出時間還長,有時甚至簽到半夜,大排長龍的年輕人,很多是背著琴盒來,曾宇謙都不厭其煩,也從不驕傲自滿,因為他很明白,全世界厲害的獨奏家多得是,尤其踏上職業生涯之後,長程的挑戰才剛開始。

跟許多揚名國際的演奏家一樣,在獲柴賽首獎之前,曾宇謙也常常參加各種國際競賽,當時的壓力是各個面向的,「包括老師也並不是那麼樂見我一直參加比賽,他覺得我應該選擇一些可以比較輕鬆得名的,但我的家人與台灣的老師則覺得,如果一直只參加自己可以得第一名的比賽,就永遠看不到比自己厲害的人。」

柴賽首獎後,「有一種枷鎖打開了的感覺」,踏上職業演出生涯之初,因為得獎光環,邀約行程滿滿,1個月要準備3、4首不一樣的協奏曲,可能還有獨奏會的曲子,量大到不可思議,覺得永遠在被曲子追著跑的感覺,每天好像不是在正式演出就是在排練。而這些歷程,都讓曾宇謙慢慢從一個參賽者的保守心態,調適成愈來愈有自信的獨奏家。

曾宇謙獲柴賽首獎當天與小提琴大師凡格羅夫合照。(牛耳藝術/提供)

談到世界各地樂迷,曾宇謙直覺想到在台灣拿衣服給他簽名的孩子,「我心裡都會想,那衣服以後還要不要洗?就覺得真的很可愛,在國外比較少看到這種。」曾宇謙說,韓國樂迷習慣送禮物,所以常常回到飯店房間就會看到很多花或食物,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意;日本是無論他們覺得你多棒,也不太會站起來或跳起來喝采;美國則是無論你表現如何,還是很多人會站起來鼓掌。

至於對未來的期望,曾宇謙說,「很多東西在當下沒辦法想那麼多,就是一直一直做下去,因為我喜歡舞台、喜歡表演,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提到有一次在德國演出後,有一個老伯過來跟他講一堆他聽不太懂的話,然後就開始哼唱某一段他剛剛演奏的曲子,可以感覺到他很喜歡。「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音樂可以讓人覺很很開心或有共鳴,對我就是最大的意義。」

喜歡舞台、喜歡表演,對曾宇謙來說,音樂會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牛耳藝術/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