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纏花 結一朵好花─陳惠美的春仔花美學

2022/07/02 05:30

創作中的陳惠美專注的模樣。

文/敏敏 圖片提供/春仔花工藝之家

工藝文獻《考工記》書中曾提及「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是工藝美學最早的史料記載之一。工藝除了有好的素材、巧工,更與天地萬物、自然地理息息相關,亙古不變。工藝來自生活,現代人生活、物質慾望滿足後,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追求。從事纏花工藝創作的陳惠美如何從生活環境中吸取養分,體現自我生活美學?一起來看看她的春仔花美學。

纏花做成的客家供花,栩栩如生的各式花卉,展現陳惠美藝師的精湛手藝。

從事纏花創作20餘年,陳惠美在70歲那年獲文化部公告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纏花」技藝保存人(俗稱人間國寶)。陳惠美在接觸纏花工藝之前,已是一位皮革工藝師,當時她在宜蘭傳藝中心開店推廣皮革工藝,也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教學,直到因緣際會,遇見教她閩南北部春仔花製作的恩師謝陳愛玉女士,在那之後,她愈接觸春仔花愈覺得它重要,不禁愛上這種美麗的花。

陳惠美的梅花胸花作品,優雅的風采令人著迷。(陳秀敏攝)

表徵身分 將祝福寄託纏花

這朵小紅花,是以紙板、鐵絲,加上絲線細細纏繞,繞出的花朵不僅僅是家中女兒出嫁時,雙方女眷插於髮上表徵身分用途,更蘊含家族、親人內心無限的寄託與祝福。「春仔花」不只是一項手工藝,它與生活習俗緊密相繫,反映的是當時的生活環境,人們追求心中的盼望;細緻而精巧的作工,更是早期台灣女性的智慧與美學,如此美好又富有內涵的文化,才是真正吸引陳惠美愛上的原因。

閩南傳統春仔花既是身分表徵,也帶有寄託與祝福之意。

「傳統工藝為什麼會沒落?因為沒有和大環境結合。」陳惠美常常用這句話來提醒大家,並點出工藝必須隨著環境、時代改變,才能融入生活,走得長長遠遠。過去的「春仔花」主要用於喜慶場合,以紅色為主,佩戴在婦女髮髻上。為了讓春仔花有更多元的使用和功能,陳惠美除了保留原本傳統婚嫁用的式樣外,更積極發展各種生活飾品,包括耳環、胸花、項鍊及空間擺件等等,而她自己就是春仔花最好的代言人。身為工藝師,陳惠美出席各種活動場合的機會很多,只要出席活動,她一定佩戴纏花現身,光亮如絲、色彩耀眼的胸花或項鍊,總會成為她身上最受注目的焦點,甚至引來來賓的頻頻詢問。陳惠美帶領纏花從傳統走到現代,賦予它新的樣貌,拓展纏花與現代生活的連結,為纏花工藝開創一個生活舞台,陳惠美不僅是推手,更是實踐家。

陳惠美的作品線菊胸花,彷彿一朵靜止在胸前的絢爛花火。

與時俱進 重新詮釋纏花之美

陳惠美常對學生說:「把家裡已經不用或壞了捨不得丟的飾品,拿來和纏花結合,把它運用在生活中……」、「美、醜沒有一定的定義,以前的『美』,現在不一定是美,以前的『醜』,現在也可能成為流行,雖然是傳統工藝,但我們要賦予它新生命。」工藝因生活而存在,纏花雖然細緻、嬌貴,但使用才是工藝的本質,陳惠美與時俱進的思維,重新詮釋纏花的美,也開創傳統工藝新時代的樣貌與價值。

〈紅粧〉是陳惠美跳脫傳統春仔花只簪於頭髮上的最早代表作。

在創作上,陳惠美常說「大自然是一本最好的字典,也是最好的老師。」陳惠美年輕時喜歡登山,經常和一群熱愛登山的好友走入山林。她認為,大自然裡頭有太多令人驚喜的美,也有令人感動的生命,這都要親自走入才能體會。「慢!」是陳惠美常對第一次學習纏花的人說的一句話。「慢!一定要慢,快沒有用,心愈急,線就愈容易打結……」就像她要創作之前,常會先沏壺茶,擺出茶點,再不疾不徐地整理或為工作室花瓶換上新的花朵,待一切安置妥適,坐定位置,她才慢慢展開工作步驟。有時候,展覽在即,作品仍未完成,但她不想為了做而做,此時,陳惠美會先把自己放空,一個人開著車到冬山河河畔沉澱,或到山裡安靜的地方住上幾日,又或者走入大自然去和植物對話,等心淨了,人慢慢就鬆了,創作的想法自然浮現。

陳惠美以生肖連年創作十二生肖作品,圖為〈虎〉。

陳惠美的創作觀 如做菜般享受過程和期待成果

春仔花工作室位於宜蘭縣五結鄉,那是陳惠美和春仔花的家。工作室四周擺有各式纏花作品,中間併起的桌椅,是用來教學和接待之用,桌面上常見進行中的纏花零件,及永遠不缺的茶品和點心,這是陳惠美的工作日常,也是工作室裡的常見風景。

生活中,除了上課、纏花,陳惠美最愛「美食」,她說這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式,也是她喜於和朋友分享、交流的生活樂趣。享受美食,不限於食物的美味,重要的是人與人、環境萬物產生的互動。陳惠美喜歡在市場小攤、路邊小吃找驚喜,也喜歡進廚房嘗試一道新菜色,吃到好吃的東西,她會向店家探究食物來源,好奇料理食材和做法,對於店家細微的製作巧思,佈置或創立故事,在她品來也是道道有味,彷彿那才是她嘗美食的真正樂趣。

如此喜愛美食,懂得品味美食,其實是小時候家中環境耳濡目染而來。陳惠美的父親年輕時曾赴日本工作,那是一家專門供應皇室醬菜的店,後來她父親在羅東市場旁經營雜貨批發,販售各種南北乾貨,從小陳惠美就在父親的訓練和要求下,學習家務,懂得料理,甚至和姐妹們一起被父親送去學習花藝。這些養成不僅讓陳惠美懂吃,更懂得品嘗一道好料理,從食材選用、烹煮過程到最後擺盤、出菜背後的講究。陳惠美說,創作就像做菜,儘管偶爾嘗試失敗,卻也充滿驚喜,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和期待成果的心情。

陳惠美的作品〈梔子香〉姿態高雅,清新脫俗。

纏花小百科

纏花是流傳在台灣民間的一項傳統手工藝,以絲線一圈一圈纏繞、包覆鐵絲及紙片,並結合剪、纏、捻和盤等技法,做出各種花樣與造型。纏花的「纏」是動詞,指的是纏繞的動作,「花」則是名詞,指的是各種花樣,因此纏花作品包含花卉、昆蟲、動物等等。

鮮紅的絲線包裹著紙片和鐵絲是纏花的基本技法。

「纏花」在不同地區、族群有不同的稱呼,在閩南稱為「春仔花」,在客家稱為「纏花」,於金門一帶稱之「吉花」。春仔花一般用於吉慶場合,以紅色為主,尤其是在傳統婚嫁禮俗中,是新人雙方女眷佩戴於髮髻上的小紅花,每一朵春仔花有不同的寓意,不同身分配戴不同花型寓有意含,是身分與祝福的象徵,例如新娘佩戴「石榴」,象徵多子多福、添丁添福之意;「龜」是長壽的象徵,代表福壽雙全,是新郎的祖母及新娘母親佩戴;「鹿」音同祿,象徵福祿雙全,通常是新郎母親所佩戴;「梅花」因其發音與「媒」同音,為媒人所佩戴;「五福花」五福臨門,為嬸嬸及舅媽佩戴,其餘如百合花象徵百年好合、玫瑰象徵愛情、牡丹花象徵富貴吉祥等,一般女眷皆可佩戴。

纏花在金門一帶稱為「吉花」。

客家纏花通常出現於祠堂,顏色鮮豔多彩,常見的有敬獻給神明置於供桌上的供花、祭祀繡品看花;另外,童帽或客家女子插於髮髻的簪花,用途較閩南廣泛。金門吉花,造型較為簡單,以紅絲線纏繞金色紙片,呈現透金又喜氣的外形,用於婚嫁,也用於喪禮,三者皆與生命禮俗相關。

陳惠美小檔案

1950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為我國重要傳統工藝「纏花」技藝保存人,現職為「春仔花工藝之家」工藝師及中華纏花藝術發展協會創會暨現任理事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