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表藝人物】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做自己相信的事

2022/07/30 05:30

林懷民演出《寒食》。(王信攝影,雲門舞集提供)林懷民演出《寒食》。(王信攝影,雲門舞集提供)

專訪/千北人

75歲的林懷民今年5月出版了《激流與倒影》,從「文青小林」寫到「編舞家老林」,精選歷年25篇散文。退休後的他再一次回到鎂光燈前,接受一場接一場的訪問,神采奕奕、睿智依舊。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林百里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林百里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書出版之後,很多人說寫得真好,但這些文章原本就在那裡,以為發表過的大家都讀了,其實沒有。」林懷民說,時報出版的前總編輯曾文娟整理出2本書,他一直刪,以散文的好壞做為留下來的標準,刪掉一篇她就尖叫,眼眶泛紅說不可以!最後留下一本。

「改」是林懷民戒不掉的習慣,看到路上招牌都想改、舞演過200多場也改,《激流與倒影》3校還在改、2刷也改,最後只能不看到書,不然看了就想改。他自嘲說:「我這個人就是龜毛、有病啦!」

林懷民(右)新書分享會與作家李桐豪(左)對談。(時報出版/提供)林懷民(右)新書分享會與作家李桐豪(左)對談。(時報出版/提供)

1973創辦雲門舞集 2019卸下藝術總監

1947年生的林懷民,和作家蔣勳、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畫家奚淞、創立《雄獅美術》雜誌的李賢文同年,問他「同屆」怎麼都這麼厲害?「都是豬啊!」林懷民說:「都是豬年生的,光復後成長的第一代、光復之子,歷經生活的艱難,一路這樣過來。」

林懷民回憶,長輩帶來很多生命的因子,關於二二八、日治時代、中國大陸內戰的事情,是離散的時代、患難的時代,「二二八我才出生9天,這一代是有陰影的,但那不是自己帶來的,也因此我們有點複雜,比較不單純,也豐富很多。」

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到2019年卸下藝術總監,一共編了90支舞。他形容編舞像:「你在森林這邊聞到一種芬芳,不知道那是什麼,就進入森林去找,也許沒有找到,但在森林中走出的路,就變成你的舞。」

林懷民說,像1986年《我的鄉愁我的歌》用台語歌編舞,找蔡振南現場唱了〈心事誰人知〉、〈一隻鳥仔哮啾啾〉,當時台語和台灣文化並非顯學,是要走在時代先鋒嗎?其實就只是尋找一種方法來弄清楚自己的感覺到底是什麼,「不要說引導觀眾進入舞蹈了,我自己都沐沐泅(台語:在水中掙扎)!」

「《流浪者之歌》是從印度回來就有靈感,也有些舞是工作出來的,像是《竹夢》,當時在八里被追問新作,看著排練場前的竹林就隨口命題的。」林懷民回憶,1978年從美國回來,想編一個家族史舞,不知怎麼編,就去河邊搬石頭,搬到最後就是《薪傳》;隔年美國巡演完,飛機飛回松山機場,希望飛機不要降落,因為發不出薪水。

「80年代雲門開始往歐美大量巡演,我當時已是有名的、很好的編舞家,但是90年代之後,地位又完全不一樣了。」林懷民說:「書中沒寫到的,教授雲門內家拳的徐紀老師、太極導引的熊衛老師,對雲門的貢獻最大,讓我們從身體脫胎換骨,有別人無法取代的獨特語言、動作,等於用另一種觀點來處理身體的事情,就變成很高端的東西。」

《竹夢》。(林敬原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竹夢》。(林敬原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舞台注重呈現舞者 內觀表演凝聚全場

林懷民形容,芭蕾舞是往上,女孩子穿腳尖鞋,像神話人物一樣飛到天空裡,墊高起來、蹦到半空中、停在那裡,米勒和梵谷畫農民在收大麥,站著、拿長的鐮刀用「刜」的;台灣是趴下去插秧、除草、蹲下去割稻,傳統的肢體訓練,半蹲、蹲馬步都是往下去。西方是打敗地心引力,雲門是從大地找到力量。「身體都長得一樣,但因為動法不一樣,一切根基都不同。」

林懷民說,西方很多舞蹈是炫、亮給你看,雲門舞者是內觀、把觀眾吸到舞台,像有人講話時願意靠過去聽。到後來舞者在台上吐納,觀眾也會跟著他們呼吸,整個劇院凝聚在一起,「《秋水》裡面沒有故事,但很多人哭到不行。」

《秋水》。(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秋水》。(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我只對人有興趣,只呈現舞者,不喜歡大布景。」林懷民說,現在大家喜歡做科技的東西,但機械文明一來,人就渺小起來,兩者應該像麻花纏在一起,集合做專注的表達,互補而非喧賓奪主、搶戲。《九歌》做過大布景,策略性希望被國外至少邀演一週,也讓雲門從此翻身,「做大就要篤定成功,賺回來!」

《九歌》中的〈湘夫人〉。(劉振祥攝影,時報出版提供)《九歌》中的〈湘夫人〉。(劉振祥攝影,時報出版提供)

林懷民說,跟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歌劇《托斯卡》,借「一桌二椅」的概念,條件就是要到處巡演,連樂團都拉到屏東,希望帶起風氣。「台灣歌劇經常有大布景、華麗服裝,從外國找主角來,但唱最多3場就沒了。歌劇演員沒有舞台,離開都市大概也沒有觀眾,只能去教學生,然後又變成更多聲樂老師。」

「我很怕在劇場伺候機器。」林懷民說,雲門從1984年《春之祭禮》開始放幻燈片,就一直專注做好投影,而不是喜新厭舊推陳出新,只要機器裝好,布景就完成了,裝台時間很快,但設計跟內容花很多時間。《關於島嶼》有個段落叫〈星空〉,星星是用一萬多個漢字組成,等於另一個作品。

《關於島嶼》。(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關於島嶼》。(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春之祭禮》。(張照堂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春之祭禮》。(張照堂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雲門明年迎50週年 表演舞碼令人期待

假如《雲門舞集》是一本小說呢?林懷民說:「那本書不會發生,我很多都忘了,我的記憶也跟你的不一樣,每個人一輩子都是一本好書,不覺得我這本特別精采。有些東西,抓住我一定要寫的,大概就是不幸的事,書裡寫Pina、寫媽媽、寫俞大綱老師,都是過世的人。」

「我已經是過去式了,舞蹈就是存在的那一剎那叫舞蹈,大家就關注舞台上的人吧!」林懷民說,所以你看到的《PINA》不是碧娜鮑許,那是導演的電影,「Pina的東西,對我來說只有滄桑二字,片子太亮麗、畫面太美,有些東西就受到傷害,人跟人的厚重感,互動關係沒有了,是好看的片子,但跟我記憶中不一樣。Pina長期不要人家拍她的舞,不知道她在的話,會有什麼『意見』?」

雲門舞集明年50週年,演什麼作品最適合?林懷民說,該重演的這麼多,怎麼選?大家都很苦悶的話,演一演《流浪者之歌》?或者《水月》,感覺人生是美麗的;或者《薪傳》,看怎麼奮鬥!也要看現在的舞者可以做什麼、有多少時間可以排練等,目前還在想。

《水月》。(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水月》。(劉振祥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流浪者之歌》。(游輝弘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流浪者之歌》。(游輝弘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林懷民小檔案

林懷民原是著名小說家,2019年,他長銷的成名作《蟬》發行50週年紀念版。他在留美期間開始正式習舞,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19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1999年創立雲門2。經常從亞洲傳統文化與美學汲取靈感,編創充滿當代意識的舞作,包含《白蛇傳》、《紅樓夢》、《薪傳》、《九歌》、《家族合唱》、《水月》、《流浪者之歌》、《稻禾》及「行草三部曲」的《行草》、《松煙》與《狂草》等,是國際推崇的編舞家。作品屢獲國際重要媒體選為年度最佳舞作。2019年,英國衛報將他的《關於島嶼》選入「21世紀頂尖20舞作」,2019年年底,林懷民從他主持46年的雲門舞集退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