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緙絲 織中極品─黃蘭葉求新求變獨門絕技
黃蘭葉充滿創意,經常有新想法。
文.攝影/谷為陵
緙絲工藝擁有千年歷史,在台灣卻鮮少人能有機會接觸到這門技藝,黃蘭葉當年因為進入台日合資、專做和服的「大屯公司」才習得此項工藝技術,但她並沒有故步自封,反而研發出更多織造技巧,甚至將染、織、繡一手包辦,目前擁有全台唯一的緙絲經營團隊,2020年更獲得文化部認可,成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緙絲項目的保存者,是全台絕無僅有的緙絲國寶級人物。
像這樣的〈巴黎鐵塔〉緙絲作品,黃蘭葉一年可賣掉2~3幅。
緙絲是一種將絲線以「通經回緯」方式所織成的絲織品,在織品界享有「織中之聖」的美名,從古至今皆被視為珍寶,從宗教用途的西藏唐卡、名貴書畫的包首、到皇帝的龍袍、以及日本和服等,這些既實用又具有藝術價值的緙絲,向來屬於頂級市場的工藝品,若說它冷門,純粹只因它不在一般大眾的生活圈之內。
黃蘭葉的和服腰帶作品〈吉祥八寶〉。
踏上緙絲人生 從員工到老闆
1976年黃蘭葉高中畢業後,進入了台日合資的「大屯公司」上班,這間公司專門針對日本上流社會提供高級的和服與腰帶產品,黃蘭葉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到緙絲的技術,開啟她40多年的緙絲人生。
勇於挑戰、腦袋靈活的黃蘭葉,在工作上不僅將份內的緙絲織造工作做好做滿,還跨界學習了染整、刺繡等工夫,直屬主管很早就注意到她的才華,曾預言她的前途不可限量。果不其然,黃蘭葉年紀輕輕,20幾歲就當上廠長,能發揮的空間也愈做愈大,喜歡玩色彩的她,常自行配色,做出不同產品,這些嘗試與努力,無形之中讓她打下了日後能夠自行創業的扎實根基。
1995年公司經營困難,決定結束營業之際,負責人詢問黃蘭葉是否有意願接手?眼看公司就是因為市場不景氣、生意不好做才結束營業,黃蘭葉捫心自問能否突破困境?即便心中尚有疑惑,黃蘭葉仍抱持著正面思考及不服輸的精神,頂下公司的機器設備,創業後踏出的第一步便是──主動出擊。
以前公司做的是代工生意,老闆習慣坐在辦公室裡等訂單,反觀黃蘭葉不僅有技術底子、也很有生意頭腦,除了客戶提供的圖稿,她還會自行設計圖案、研發不同類型的織法與不同質感的布料,不斷求新求變做出新產品,讓日本客戶主動買單。這個從前公司做不下去的市場,她一做至今已27個年頭,比原先公司經營的時間還要更久。
黃蘭葉認為所有的工藝品都要有「市場」來支撐,工藝師不是藝術家,為了生存,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產品要先能銷售出去,技術才得以延續下去。為了讓自己能保有多元創作的活力,她不斷地充實自己,學習插花、古箏、素描、書法等技能,唯有多看、多接觸美麗的事物,增加對美感的鑑賞力,才能讓自己的產品走在時代的尖端。
黃蘭葉應故宮邀請,復刻國寶〈仙山樓閣〉局部作品。
緙絲產品在黃蘭葉手裡,不只能當作和服、腰帶,還能使用於茶席之中,甚至製成項鍊、耳環等飾品,生活即藝術,用美的東西把生活藝術化,是黃蘭葉所追求的理想。因此,除了長期合作的日本客戶「夢訪庵」,法國巴黎的藝術家也對黃蘭葉充滿創意的緙絲織品深感興趣、跨海下單,將這些美麗的緙絲面料轉變成高級襯衫,法國人擁有深厚文化底蘊,亦懂得欣賞緙絲這種蘊含高度工藝技巧的稀有產品。
黃蘭葉使用的絲線以植物染為主。
傳承緙絲技藝 母子合作無間
擁有一身好手藝的黃蘭葉,從1997年以作品〈巴黎街景〉得到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的「編織工藝獎」首獎開始,常在各項工藝比賽中獲獎。不過,黃蘭葉在50歲後已經不再參加任何比賽,唯獨推廣教學的工作一直持續進行,在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宜蘭傳藝園區、羅東社區大學等地方都有開課。
黃蘭葉1997年獲「編織工藝獎」首獎的作品〈巴黎街景〉。
黃蘭葉表示,緙絲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困難,從6歲到99歲都可以來嘗試。尤其針對國家未來的棟樑,黃蘭葉特別訂製了適合小朋友身材的小型機台,讓他們也能從小啟發、體驗手腳並用的樂趣。
緙絲織機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操作。
在多年的緙絲教學與傳承中,最讓黃蘭葉感到開心的是海軍陸戰隊出身、原本為職業軍人的小兒子李誌峰,於2018年退役後主動提出有意願投入緙絲手工藝的領域,除了織造技術上的學習,同時也積極收集緙絲相關文史資料,期望能將緙絲典故與母親研發的技法完整記錄保存,現已成為黃蘭葉在推廣緙絲教學上的最佳幫手。
黃蘭葉的兒子李誌峰投入緙絲手工藝領域。
緙絲織造的工序相當繁複,在能夠上機織造之前,還有相當多的事前準備工作,以前大公司裡要8個人才能做完的事,黃蘭葉現能自行獨立完成,從染線、紡線、整經、穿綜、穿筘、紡緯線、繪圖到最後的品管,全部都要自己來,這也歸功於當年積極的個性與旺盛的學習力,在別人一個蘿蔔一個坑,只專注學本位工作技能時,她卻願意承擔更多責任。
仔細看緙絲機台上的絲線,依機型大小需要不同數量的經線,少的有500~600條,多則可達1500條,這些千絲萬縷的細線,都要一一地穿綜穿筘,除了眼明手快心細外,最好能有2個人合作,處理起來才更有效率,如今有了李誌峰的加入,一人遞線一人穿綜、穿筘,即便面對如此繁雜的作業程序,母子兩人在十足的默契下,合作無間。
母子同心,一人遞線一人穿筘。
緙絲與刺繡的差異
緙絲與刺繡經常被擺在一起談論,在故宮的特展中也是合併展覽,但其實兩者的原理大不相同,李誌峰說明刺繡是在現有的一塊底布之上,以針線繡上圖樣,屬於「錦上添花」,而緙絲是「從無到有」地以經緯線織出一幅作品。因此,緙絲作品不會因為圖案複雜而變厚,依舊保有輕薄柔軟的特性,但刺繡因為是一層層繡上去,繁複花樣會導致織品厚度改變。
李誌峰強調厚薄沒有優劣,完全看成品需要什麼效果,所以有「緙繡合一」的技術,也就是用緙絲做基底,再以刺繡來畫龍點睛!黃蘭葉會緙絲、也會刺繡,因此作品當中就會利用「緙繡合一」來彰顯圖紋的特性。
黃蘭葉的緙絲狗狗以刺繡畫龍點「睛」。
緙絲與刺繡另一個差異是在於背面的狀態,緙絲可以做到正反兩面圖案完全相同、一樣美觀,但刺繡的反面因為繡線牽扯的關係,無法與正面一致。
以鏡子觀看緙絲正面圖樣。
國寶級緙絲獨門技術
緙絲技術起源於埃及的「緙毛」,漢朝時經由絲路傳到東方後,改為使用蠶絲來織造的「緙絲」,一般形容緙絲是「通經斷緯」,緯線在換色時留下如雕刻般的斷痕,故有「刻絲」之名,但李誌峰用「通經回緯」來形容似乎更加貼切,因為緯線不是真的斷掉,而是回頭。
緙絲原稱「刻絲」,顏色邊緣會留下彷彿刻痕般的洞洞。
緙絲技術在唐朝時透過遣唐使傳到日本稱為「綴織」,李誌峰提到日本人的特色就是保留傳統,不太做更動,這是優點也是缺點。黃蘭葉承襲了日本技術後,在工具與技術上加以改良,發明了有別於中國與日本的台灣緙絲技術。
緙絲織造時緯線依顏色不同,使用不同握梭。
李誌峰舉例曾有日本人將想要的圖案效果畫在紙上,黃蘭葉花了3天2夜想出破解的方法──用梭子在緯線上壓出鏤空的波浪,這種橫向的眼睛稱為「緯浪」。或是將不同粗細的線材,如:絨線與絲線,無縫接軌地完成一幅作品,在李誌峰眼中都是黃蘭葉的獨門特色。
緯浪及不同粗細線材的無縫接軌是黃蘭葉的特色。
黃蘭葉小檔案
1959年出生於台中,1976年至1995年任職於大屯公司,1995年獨立創業,2015年獲台中市政府認定為傳統工藝「緙絲」保存者,2020年登錄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緙絲」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