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以織布傳遞祖孫情─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國寶 張鳳英

2022/09/03 05:30

張鳳英展示自己的經挑作品。

文.攝影/谷為陵

2021年獲得文化部認可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項目「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的Seda Bakan,漢文名字為張鳳英,她精通賽德克族傳統織布的各種技法,不但是族人公認技藝最精湛的織女,也是賽德克族首位人間國寶。

在不少人的印象當中,台灣原住民共有9個族群,當時的賽德克族尚被歸類在泰雅族底下,直到2008年終於正名成功,成為第14個原住民族群(目前台灣一共有16個原住民族群)。賽德克族總人口僅1萬人左右,生活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南投、花蓮一帶山區。2011年由魏德聖執導的史詩級電影《賽德克.巴萊》感動許多人,也讓民眾對賽德克族有初步的認識。

張鳳英炫技之作〈彩虹女〉,一次呈現所有織布技法。內行人才看得出這件裙子上有多少不同形狀的菱形,織造難度非常高。

擅長織布是真正的女人

在賽德克族的語言當中,「賽德克」(Seediq)代表「人」、「巴萊」(bale)有「真正的」意思,合在一起即為「真正的人」,而擅長織布的婦女就是「真正的女人」。在祖訓規範下,傳統賽德克族男人要會狩獵,女人要會織布,通過考驗後始得紋面,亦取得嫁娶資格。賽德克人相信靈魂不滅,死後會通過彩虹橋與祖靈團聚,不會狩獵的男人、不擅織布的女人,將無法通過彩虹橋。對女子而言,具有織布能力,表示她能為家人製作衣服、小孩揹巾、蓋被,才能結婚生子,織布技能優劣將影響女人一生的個人價值、人際關係與社會聲望。

所謂「男編女織」,賽德克族男人編袋子,女人織布。直條紋象徵通往祖靈聖地的彩虹橋。

張鳳英的外婆張玉英(1919-2008)曾是賽德克族的第一織布高手,10歲開始學織布,一直織到生命的最後一天,80年的經驗累積,讓她的織布技術在族裡無人能及,尤其是最上乘的經挑技法,連其他族的原住民都來向她請益。張玉英一生不煙不酒,也不看電視,每天不是織布就是種菜、種苧麻,全心全意專注於織布這件事。即便日治時期統治者禁止族人紋面、出草、織布的年代,張玉英也會將門窗掩閉、輕手輕腳地繼續織布,不讓外面的人聽到聲音。張鳳英謙虛地指出:「若非2009年文化部才開始有人間國寶的認證,賽德克族首位人間國寶的頭銜非外婆莫屬。」

張鳳英小時候是隔代教養,由外婆撫養長大,喝的也是外婆的奶水(張鳳英有2位阿姨年紀比她還小),與外婆關係特別親,耳濡目染下,成為外婆的好幫手,也因為身上流著外婆身為織女的養分,織布對張鳳英而言,是那種一點就通、一看就會的事情。張鳳英回憶自己真正認真學習織布是從921地震之後,當時擔心外婆年紀大又喪親,加上自己的3個小孩都長大、公婆也不在人世,決定上山陪伴外婆。在山上生活的日子裡,為了讓外婆開心,張鳳英努力地幫忙織布,這樣一來外婆就可以多賣一些布,多一些收入,外婆也在這段時間裡,逐一將畢生的絕學傾囊相授。

張鳳英設計的創意慶典服飾。

傳承外婆畢生織布絕學

孝順的張鳳英就這樣展開她的織布人生,高超的領悟力加上勤做筆記,以圖形與文字的方式,將外婆的各種技法一一記錄下來,並加以研發創新,這也是賽德克族向來只有口傳的織布文化,第一次有了文字紀錄,而且外婆只懂賽德克語,要不是張鳳英的翻譯記錄,一般人將難以理解。這幾年先生曹立法退休後加入協助的行列,幫忙收集相關資料並彙整,於2021年出版《三代織女 一個賽德克家族的技藝與記憶》一書,正式將這些即將面臨失傳的織布技法留給後世。

張鳳英以傳承外婆的技藝做為使命,2012年被南投縣政府登錄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puniri經挑技法」保存者,陸續展開教學課程,也透過教師研習課程,讓一些來自中小學的種子教師,將織布技藝帶回部落,往下傳遞。

賽德克族沒有所謂的姓氏,命名時以「親子聯名」方式,族名一共2個字,前面是自己的名字(通常在家中長輩或親戚的名字中挑選,傳統原則是長孫用祖父之名,長孫女用祖母之名),後面則是採用父親或母親的名字。張鳳英的族名為Seda Bakan,後面的Bakan是採用母親張貴珠(Bakan Nawi)的名字,而張鳳英的名字Seda,正是來自外婆張玉英(Seta Iban)的名字。

名字傳承自外婆,卓越的織布能力也和外婆無異,織布不只緊緊凝聚祖孫倆人跨世代的感情,也是張鳳英思念外婆的最佳方式。如今張鳳英成為賽德克族首位人間國寶,相信外婆亦會以她為榮!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Gaya tminun)工具。

賽德克族的織布原料 苧麻

張鳳英從外婆身上學到的不只是織布,還有織布原料苧麻的種植與處理。苧麻的莖梗纖維細、強韌、富有彈力,適合用於製作麻布,在化學纖維尚未普及前,曾大量被栽種,一年收成3~4次,長得好的話,高度可達2公尺。

處理苧麻的工序繁複,收割後先去除枝葉,刮掉苧麻莖皮取出纖維,清洗、曬乾,將苧麻絲捻成紗、纏成線圈,最後還要再經過「煮曬洗染」過程,將質地很硬的「生麻線」軟化成「熟麻線」等,每一道工都是靠技術和經驗所成。

帶有祖先智慧的纏繞方式,讓生麻線在處理時不會糾結。

張鳳英表示賽德克族相當低調,最傳統的顏色是白與黑,後來因為紅色象徵生命力強,逐漸將紅色加進去,例如:勇士服上衣的下襬與袖口部分,一般都會以浮織技法將紅色放上去,不但具有避邪效果,還可保佑打獵順利。

麻線需要染色的話,得另外準備天然的植物染料,如:黑色是用九芎的葉子、紅色用薯榔的塊根,以搗染或煮染的方式上色。因為九芎是台灣少數的落葉樹,冬天時沒有樹葉,必須趁夏天葉子還漂亮時將其搗成泥,再把線材放入吸收單寧酸,搗染後還需泡在黑泥巴裡一晚,吸收黑色礦物質,才能使用。

手工苧麻線的纖維毛鱗比工業生產的長,織布時難度較高。

賽德克族的織布技法與圖紋意義

賽德克族的織布技法包含:平織、浮織、斜紋織、菱形織、緯挑、經挑等,其中,平織是一上一下交替穿緯線,一般的日常用品、蓋被等都使用平織,是初學者入門首選。

浮織是將顏色浮織在經線上,作品具有立體感,常用於勇士服的袖口與上衣下襬的紅黑色裝飾部位。斜紋織可織出代表大自然山、水,與祖先遷徒路徑的山形。菱形織的整經方法與斜紋織相似,織出來的布比平織厚,也較保暖,由於菱形代表祖靈的眼睛,穿在身上象徵祖靈隨時守護。

浮織搭配緯挑技法:張鳳英創新色彩與圖紋作品。菱形織中的菱形代表祖靈眼睛及守護。

緯挑則是織女最喜歡的織布技法,比經挑簡單又能呈現各式圖案,如大大小小的菱形、斜紋、山形等,最大特色是正面與反面顏色剛好相反,以紅白兩色的織布來看,正面紅色處反面是白色,正面白色處反面則是紅色。

緯挑能呈現各式圖案,是織女最喜歡的織布技法。

而經挑堪稱賽德克族最上乘的織布技術,緯線包覆在經線中,若經線是紅色,緯線是白色,織好的布從正面看是紅色,側面才會看到白色紋路。織造時需要較多種工具交替使用,更需牢記圖文結構,因為步驟繁複,難度是所有技法中最高的。運用經挑技法織布,反面與正面一樣平整漂亮,沒有線頭,兩面都可當成正面使用,且更具層次感。

穿上經挑的綁腿,象徵家有能人之士,代表身分地位。勇士重要部位的遮布是採斜紋織。

張鳳英 (Seda Bakan)小檔案

1957年出生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中原部落,2001年下定決心傳承外婆的一身技藝,且詳細記錄並持續研發創新,2012年被南投縣政府登錄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puniri經挑技法」保存者,2021年由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並與先生合作出版賽德克族的織布書籍《三代織女 一個賽德克家族的技藝與記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