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寰宇散步】澳洲藝文新地標 新州藝術博物館

2022/12/04 05:30

由SANAA設計的新州藝術博物館新館俯瞰圖。(photo© Iwan Baan)由SANAA設計的新州藝術博物館新館俯瞰圖。(photo© Iwan Baan)

文/記者凌美雪 圖片提供/新州藝術博物館

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州藝術博物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簡稱新州藝術博物館)150年來最大規模的整擴建計畫,昨(3)日在俯瞰雪梨港的全新建築上正式揭幕。這項名為「悉尼現代項目」(Sydney Modern Project,館方對「Sydney」的官方中譯用「悉尼」)的重大公共建設,被譽為自1973年歌劇院開放以來,雪梨最重要的文化項目,企圖成為可凌駕雪梨歌劇院的城市文化新地標,而其全新展館,則媲美倫敦泰特、紐約古根漢等國際明星級美術館。

若以地圖座標看,雪梨歌劇院原應在城市北邊,在這張空拍照裡則轉了90度,坐落在水平軸線右邊,順著軸線往左分割出上、下,上面是大樓林立的辦公與商業中心,下面則是一大片城市綠帶,通過其中知名的皇家植物園,左下方龐大的建築群就是新州藝術博物館「悉尼現代項目」所在區域,範圍非常廣大。它像一座蓋在綠色小丘上的城堡,雄踞在澳洲第1高速公路上,左邊是翻新的舊館,右邊是新館,中間馬路上方的高架地面,則以全新的公共藝術花園銜接。(photo© Iwan Baan)若以地圖座標看,雪梨歌劇院原應在城市北邊,在這張空拍照裡則轉了90度,坐落在水平軸線右邊,順著軸線往左分割出上、下,上面是大樓林立的辦公與商業中心,下面則是一大片城市綠帶,通過其中知名的皇家植物園,左下方龐大的建築群就是新州藝術博物館「悉尼現代項目」所在區域,範圍非常廣大。它像一座蓋在綠色小丘上的城堡,雄踞在澳洲第1高速公路上,左邊是翻新的舊館,右邊是新館,中間馬路上方的高架地面,則以全新的公共藝術花園銜接。(photo© Iwan Baan)

1871年4月,一群熱愛藝術的公民成立了一個社團,以支持藝術家並推廣藝術為宗旨,名為新南威爾斯藝術學院,一開始既無收藏品也無專屬空間,直到1874年,他們的努力獲得政府支持,並於第一筆政府撥款的500英鎊中,以50英鎊購買了第1件收藏品──康拉德(Conrad Martens)的〈阿普斯利瀑布〉,這幅水彩畫被認為是第1件獲博物館典藏的澳洲本土藝術家作品。

悉尼現代項目揭幕 提供多元藝術體驗

博物館自1880年開始擁有專屬建築,並於1885年搬到現址,在古老的砂岩土地上,古典優雅的建築逐年擴建,位於地面下的展示空間,華美階梯都由新州開採的大理石建成;1909年,博物館整體立面完工。之後於1972年、1988年和2003年都有重大擴建空間開放,2011年,地下室倉庫又經改造成3300平方公尺展覽空間的新樓層。

過去的150年間,歷經2次世界大戰,為儲備足夠軍用燃料,在博物館與植物園間,祕密建造了地下儲油罐,直到1980年代退役。此外,州政府建設的澳洲第1條高速公路於1958年通車,劃開綠地的高架路段遭批評破壞了植物園與博物館之間的空間關係,直到1999年,透過路線重新規畫,在此區路面上搭建了一座陸橋,也還給兩邊連成一氣的公園綠地。

於是,博物館、陸橋綠地銜接祕密儲油槽閒置空間的改變,也奠定了日後「悉尼現代項目」的想像基礎。尤其進入21世紀之後,有感於博物館雖有明確的願景與使命,但原有的硬體與設備已難以回應全新的目標與挑戰,2013年,館方宣告進行「悉尼現代」戰略願景和總體規劃。

2014年組成評審團展開「悉尼現代項目」競圖,2015年選出日本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主持的SANAA建築事務所;2017年,州政府承諾投入2.44億澳元資金;2019年,新館開工;2020年公布舊館的升級整建計畫;2021年確認舊館前的景觀工程;雖然沒趕上2021年滿150週年時完工,但館方正式於2022年4月宣布,「悉尼現代項目」將於2022年12月3日隆重揭幕。

計從公告計畫、設計競圖、簽約、施工到開放,「悉尼現代項目」花不到10年時間,共耗資3.44億澳元(約新台幣72億元),除原先州政府承諾的經費之外,另外逾1億澳元是透過私人捐助者籌集。

新州藝術博物館館長邁克爾.布蘭德博士(Dr Michael Brand)表示:「在這個耀眼的新舞台上,我們將能提供更多元的藝術體驗,足以匹配我們優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在過去151年內為博物館發展做出貢獻的眾多人士以及未來將在這裡分享藝術帶來的快樂、靈感和洞見的訪客。」

永續設計 與城市共同呼吸

藝術博物館擴建項目的核心是一座壯觀的新建築,今年被授予「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的SANAA兩位負責人表示:「與新州藝術博物館團隊緊密合作,旨在設計一座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的建築,一座與城市、公園和海港共同呼吸的建築。」

新館落成後,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幾乎增加了一倍,並為多元新穎的思維和藝術形式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空間,包括1個占地2200平方公尺前二戰油罐改造而成的油罐(Tank)展廳、1個1100平方公尺的無柱當代藝術展廳;以及1個多媒體實驗室等。新館中心雙層高的中庭空間,最高點超過11公尺;室內外空間的串接,創造了3400多平方公尺的「藝術露台」及庭院。

舊館由澳洲Tonkin Zulaikha Greer建築事務所進行翻新,全面重新規畫展陳空間與動線,升級會員休息室,並增添澳洲首間兒童藝術圖書館等。藝術園區景觀由澳洲McGregor Coxall景觀設計公司和西雅圖Gustafson Guthrie Nicol的景觀建築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Kathryn Gustafson),重新設計了舊館的前庭,透過兩座黑色花崗岩反射池,塑造出景觀、座位及更開闊的市民園區。

舊館正面列柱後方牆面上隱藏委約藝術家卡拉‧狄更斯的裝置作品《To see or not to see》。(© Karla Dickens/photo:Diana Panuccio)舊館正面列柱後方牆面上隱藏委約藝術家卡拉‧狄更斯的裝置作品《To see or not to see》。(© Karla Dickens/photo:Diana Panuccio)

值得一提的是,新館以永續設計概念成為澳洲首案獲得綠色之星(Green Star)設計6星評級的公共藝術博物館,其能源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其中10%以上由入口大廳(Entrance Pavilion)屋頂的太陽能板生成。特別規畫的雨水匯流和收集管道,可用於灌溉和冷卻塔。還有超過8000平方公尺的綠色屋頂和景觀區,均種植了澳洲本土植物。

弗朗西斯‧厄普里查德的作品《Here Comes Everybody》。(© Francis Upritchard/photo:Christopher Snee)弗朗西斯‧厄普里查德的作品《Here Comes Everybody》。(© Francis Upritchard/photo:Christopher Snee)委約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Flowers that Bloom in the Cosmos》(© Yayoi Kusama/photo:Brett Boardman )委約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Flowers that Bloom in the Cosmos》(© Yayoi Kusama/photo:Brett Boardman )

開幕展驚豔 匯聚眾多藝術家作品

新館首間展廳是專門用於展示原住民和澳洲北邊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的伊里巴納展廳(Yiribana Gallery),開幕展覽呈獻逾160多件精選作品。特別為悉尼現代項目進行的委託創作共有9件限地作品,包括洛林.康納利.諾西(Lorraine Connelly-Northey)、卡拉.狄更斯(Karla Dickens)、西蒙瑞.吉爾(Simryn Gill)、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草間彌生、李明維、理查德.勞爾(Richard Lewer)、麗莎.雷哈娜(Lisa Reihana)和弗朗西斯.厄普里查德(Francis Upritchard)。其中,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於新館1件永久展示的參與式藝術作品《光之屋》,每天會將一顆綴有藤飾的石頭放在佛像的禪定手印中,讓1位祈願的訪客帶回家,他日願成,重返此地歸還石頭,接應他人之願。

李明維作品《光之屋》佛像是台灣雕刻大師黃興中所作現代的銅鑄佛像,以釋迦牟尼為身,觀音菩薩為相。(© Lee Mingwei /photo:Diana Panuccio)李明維作品《光之屋》佛像是台灣雕刻大師黃興中所作現代的銅鑄佛像,以釋迦牟尼為身,觀音菩薩為相。(© Lee Mingwei /photo:Diana Panuccio)

博物館副館長及收藏總監茉德.佩哲(Maud Page)表示:「我們以原住民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展覽,因為它們有力地預示著全新的藝術史由此開始書寫。而通過連結激發藝術家創作的21世紀關鍵問題的脈絡,我們的策展敘事得以在展覽中彰顯,其中包括性別、種族、勞動價值以及對自然界不穩定性的強烈關注。」

新館主要開幕展覽包括「夢想家園:藝術和庇護所的故事」,藝術家從各自獨特的地方視角反思「家」的概念;「創造世界」於大型無柱展廳內呈獻;博物館首個新媒體藝術展廳則以「亡命之徒」展流行文化中的反英雄人物。

新館「夢想家園:藝術和庇護所的故事」展。(photo:Zan Wimberley)新館「夢想家園:藝術和庇護所的故事」展。(photo:Zan Wimberley)

翻新後的舊館重點包括「從這裡,為現在」,10間展廳從澳洲內陸地區做為國家身分的標誌開始,將刻板印象和隱藏的歷史聯繫起來。「20世紀藝術展廳」呈獻館藏澳洲和國際藝術作品,彰顯藝術和人類歷史上最動蕩、最激動人心和最創新的幾十年中,本地藝術家與更廣泛的全球發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委約藝術家西蒙瑞‧吉爾裝置作品《Clearing》,在「從這裡,為現在」中展出。(© Simryn Gill/photo:Mim Stirling)委約藝術家西蒙瑞‧吉爾裝置作品《Clearing》,在「從這裡,為現在」中展出。(© Simryn Gill/photo:Mim Stirling)

「亞洲燈室」展廳則有標誌亞洲藝術和歷史重要時刻的作品,並探討關於土、水和火等自然要素的概念。經典的「大庭院展廳(Grand Courts)」聚焦博物館歷史性藏品,注入當代的聲音和視角,鼓勵觀眾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作品。

伊里巴納展廳一隅。(photo:Zan Wimberley)伊里巴納展廳一隅。(photo:Zan Wimberley)

新館油罐空間 首展《想像的盡頭》

具有獨特建築風格和歷史特色的油罐空間,位於新館最底層,首展委託阿根廷籍秘魯藝術家阿德里安.維拉.羅哈斯(Adrián Villar Rojas)創作《想像的盡頭》(The End of Imagination)。

阿德里安以其巨型的場域限定裝置藝術作品聞名,總能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獨特藝術體驗。此次創作涵蓋從虛擬至實體的多種媒介和對話,其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是在一個空間裡停留的時間,與從檔案管理員、原住民策展人到作品修護員等不同人士交談的時間,以此發展並將一個不斷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現狀納入作品中。

阿德里安‧維拉‧羅哈斯作品《想像的盡頭》。(© Adrián Villar Rojas/photo:Jörg Baumann)阿德里安‧維拉‧羅哈斯作品《想像的盡頭》。(© Adrián Villar Rojas/photo:Jörg Baumann)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