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別把孩子逼急了

2023/03/01 05:30

圖/達志影像圖/達志影像

文/蕭福松

一位在美國念研究所的台灣青年,在畢業典禮時,請同學用拍立得幫他拍了照片,之後將畢業證書、照片及一封寫給媽媽的信,用航空掛號寄回台北。

信上寫道:「媽媽,您要的畢業證書,我已經幫您念回來了,但等您收到這封信時,我已不在這世界上了。」原來這位台灣留學生在寄出信後就輕生了。

另一位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屢次謀職不遂後也選擇輕生,在留給他爸媽的遺書上寫道:「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父母喜歡的工作。

任何人看到這樣的結局,一定都會鼻酸、難過,對辛苦養育他們長大,培養到念研究所,最終竟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父母親來說,更是情何以堪?但原本應是美好人生的開始,怎會弄到輕生死別的地步?原因就出在父母對子女錯誤的期待。孩子不敢違逆父母的期望,在心不甘情不願情況下,勉強完成學業,最後就以死來表達對父母錯誤期望的無言抗議。

〈教養NG〉別把自身期望 投射給孩子

前者在念國中時,父親因病過世,母子相依為命。國立大學畢業後,原本想留在國內念研究所,還可以陪伴母親,但媽媽十分堅持孩子到美國念個學位回來。

孩子內心很痛苦,又不敢違逆母親,鬱悶心情逐漸變成憂鬱、壓力,原來對母親辛苦養育的感恩心情,也慢慢變成怨懟、不滿,最後以毀滅自己的方式,當做對母親的報復。

後者家境優渥,父母親對他期望很高。研究所畢業後,他找了幾個工作,父母親都不滿意,最後他索性不再找了,把自己封閉起來,足不出戶。如此一來,父母又責備他不去找工作,想當靠爸族。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孩子乾脆放棄自己。

一位高中時代是資優生的醫學系學生,輕生時留給他父母的遺書:「到底您們是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道出很多迫於父母「不當期待」,而選擇自毀的孩子心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但必須考慮到孩子個別的資質、能力和興趣。一味地以父母單方面的想望,希望孩子成為心目中理想的「型」或「人才」,無疑是強人所難,也忽略人的個別差異性。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考試滿分,但試問自己做得到嗎?這不是「孩子,希望你將來比我強」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期望,而是一種「投射心理」。希望孩子代為實現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或將自以為優秀的才能特質複製在孩子身上,但可能嗎?

〈家長筆記本〉人生 不是只有成績單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應是陪伴並鼓勵孩子發揮所長、追求夢想,而不是強求孩子代為實現父母的願望,或把孩子當做光耀門楣、光宗耀祖的工具人。

孩子擁有健全身心、良好品德、正確價值觀和明辨是非能力,基本上,就是個優秀的人,未來也必定是個有素養、高素質的好國民,遠比單一階段的好成績或高學歷,更具競爭力和續航力。

好些自以為關心孩子成長學習的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隨時盤旋在孩子的頭上,監看著孩子的學習狀況,並代為規劃航向、航程。父母過度的關心或干預,只會增加孩子的抗拒心理,一旦年齡稍長或脫離父母視線,就極可能做出和父母期待完全相反的危險行為來,以報復父母對他的「苛求」。

「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總會找到出路」,父母實不必過度擔心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最重要的是陪伴、傾聽、關懷,鼓勵孩子多閱讀、做自己,勇敢追求夢想。(作者為大學教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