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表演人物】是「好人」才能跳他的舞?─黃翊與機器人的古典共舞
《黃翊與庫卡》是不少人認識黃翊的第一部作品。
文/千北人 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編舞家黃翊和工業機器人「庫卡」共舞成名,2012年首演的《黃翊與庫卡》,在全世界巡演超過10年;對新科技始終狂熱的黃翊,新作《墨》卻挑選了文字藝術家董陽孜的書法作品《無聲的樂章》,將筆觸一筆一筆拆解成浮空投影,讓舞者以身體運墨,在劇場中舞出筆跡,並邀請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跨界影像及聲響,既古典又當代。
2012年首演的《黃翊與庫卡》,在全世界巡演超過10年。
今年逢雲門舞集50週年,黃翊與雲門淵源頗深,15歲考上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7年一貫制,開學時就搭校車去雲門的八里排練場參觀,「以為會是一個很壯觀的建築,抵達現場才發現是工業區的鐵皮屋,門口沒有招牌,不仔細看還找不到,招牌是一張護貝的A4紙印著『雲門舞集』,整體來說其實是殘破的,就是連棟的老舊鐵皮屋工廠,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
在意舞者特質 必須要是好人
黃翊日後對雲門的回憶,和恩師羅曼菲分不清。「我進雲門的時候,曼菲老師不在了,但每一個人都很想念她,有時排練時不小心講到她的口頭禪,像是nice,大家都會哭。」他說,那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時期,「她關心所有的學生,對待人的方式很特殊,不求回報,完完全全單方面的關心,很單純的只是想要你好,這真的,很少很少見。」
在雲門,黃翊從排練指導陳秋吟身上學習「排練的專業」,她精算了黃翊編舞的速度,讓他瞭解自己1小時可以編1分鐘的舞,而且是具專業質量的動作素材;林懷民老師除了與他在編舞、創作上討論外,更廣泛地由社會現象、觀念、營運上的角度,讓他理解要完成一齣舞作、身為藝術工作者,還有哪些需要思考、照顧與堅持的層面,對他日後成立舞團非常有幫助。
如今黃翊也擔任舞團營運者的角色,「我很在意的舞者特質是,他們必須要是好人!」他說,特別不喜歡有野心或企圖心的人格特質,其爭取跟強求的方式,會讓心態自然的人退到一旁去,影響到全部的人以及表演,無論編舞家、策展人或總監、觀眾,如果認同你的作品與理念,就自然會與你聯繫、相遇,我們能做的是呈現出原本的樣子,讓有相同價值觀的人相遇,這樣就足夠了。
「過去我的人事流動率幾乎是零,以前認為這是個好事,結果可能是災難。」黃翊剖析,他過去花許多心力去陪伴舞者將野心、企圖心慢慢代謝掉,讓他們變得更成熟。但念台大EiMBA後才知道,一個組織需有合宜的流動率(約為20%),才能保有空間,讓對的人加入,「就像一段不理想的關係,沒有結束,就無法遇到真正合適的人。」
紐約時報讚譽黃翊的《流魚》,在翻騰的群舞中,展現如迴轉儀般的高超技藝,效果逼人。
成立黃翊工作室+ 思考如何更進步
成立黃翊工作室+之後的每一件作品,黃翊都在思考如何能更進步與突破。《黃翊與庫卡》雖然以科技結合藝術獲得肯定,接下來觸及戰爭議題的《地平面以下》、充滿人生哲理的《長路》卻都不見機器人蹤影。他說:「我當時認為除了人機合作,還有更多可能性待開發,希望觀眾知道,我有不同的想法。」
《長路》是蘊含充滿人生哲理的作品。
「《小螞蟻與機器人》是我創作以來,唯一不是完全照著我的意思完成的作品。」黃翊表示,劇院版因為疫情干擾,60%以上不是原定內容,「原本每10到15分鐘,我們就有和觀眾互動的橋段,疫情讓我們完全無法下台,觀眾也不能上來,甚至不能夠傳遞物品到觀眾席。」
在《黃翊與庫卡》之後,黃翊陸續學了工業設計、自動化系統、安全系統等機器人相關技術;《小螞蟻與機器人》共有3台庫卡,舞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同步的,技術上非常困難。「有點像把我所有會的東西全部一次展現,是當時難度最高的作品。」黃翊說,疫情讓事情不能如願,他學會了將「萬一」放進計畫裡,做更多的準備,保留更多的空間去處理、評估風險。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因為疫情干擾,調整許多內容。(攝影:顏翠萱)《小螞蟻與機器人:咖啡小酒館》沉浸式定目劇設定為舞蹈結合餐點的精緻演出。
討論《墨》之前,黃翊先定義了「古典」:「古典對我來說,是追求以細緻、平衡的美感刻畫事物的精神,若保有實驗性、靈活性,就與古典精神有些不同。譬如隨興寫在臉書上的貼文,有空間、很自由,但若持續講究、精煉結構與內容,即使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也能符合古典的精神。而《墨》將是一個重視古典基礎的作品,希望在書法文字藝術與數位音像、舞蹈肢體間建構理想的平衡,相信對書法、科技、舞蹈有共識與經驗的觀眾能感受到我們置放各元素的用心。」
《墨》 黃翊×董陽孜×黑川良一
董陽孜的書法,毋庸置疑是古典的化身。黃翊分析,董老師的作品結構完整,要拆解開來沒那麼簡單,一筆線條也不能去頭去尾,若要加入其他的元素,也得有類似的質地,否則會合不起來。《無聲的樂章》沒有字,用抽象的筆觸、線條呈現律動感、節奏感,像音樂一樣,但不會被字義所侷限,因此很適合與同樣抽象的舞蹈結合在一起。
浮空投影技術在舞台上已經被廣泛運用,但過去未曾出現在黃翊作品中。「我不喜歡黑紗材質類型的浮空投影幕,透明度不夠高,像是一層蚊帳一樣擋在眼前,遮住舞者;這次為了《墨》特別自國外進口目前已知最高透明度的浮空投影幕,價格高昂,但效果非常理想。」黃翊形容:「觀眾幾乎看不太到這層幕,董老師的線條將宛如懸浮在空氣中。」
《墨》將書法筆觸一筆一筆拆解成浮空投影。黃翊新作《墨》挑選了文字藝術家董陽孜的書法作品《無聲的樂章》。
「和黑川的合作默契,彷彿在與自己合作。」黃翊過去曾和黑川良一合作《地平面以下》,當時只有4分鐘是黑川所創作的聲音作品,其它是荷蘭室內合唱團的現場演唱。這次黑川除了負責全作影像外,還將挑戰半小時的聲音創作。黃翊說,黑川的聲音作品是屬於比較瞬間變化的聲響,有爆破、物體瞬間移動的聲音,還有強力數位低音,低頻到觀眾席地板會隨之震動;影像上則需融合老師的字,其中有個像「山」的線條,融化的過程轉化為非常細的絲線,往下流動的過程像浮世繪,又像水墨的山景,非常美。
黃翊曾和黑川良一合作《地平面以下》。《地平面以下》是觸及戰爭議題的作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黃翊幾乎等同和機器人共舞,「過去曾刻意避開,反而使我的品牌定位有點模糊、搖擺;國際市場都認同我的作品有一致的氛圍和品質,但是他們還是會傾向邀請我有與庫卡合作的作品。」黃翊說,他將不再掩飾對機器人的熱愛,《墨》中將首度和2位黑色中型庫卡機器人共舞,並親自設計新的夾具,他開玩笑說:「危險性會比和大型橘色庫卡跳小一點,但無論程式編寫與詮釋的難度都更高了!」
黃翊小檔案
.1983年出生於嘉義。
.曾擔任雲門2編舞家、黃翊工作室創辦人。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2022年進入台大管理學院,就讀中。
.作品曾受邀至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瑞士STEPS藝術節、德國路德維希港藝術節等演出。
.受邀擔任TED 2017開幕演出,成為首位登上TED舞台的台灣人。
.曾獲2010、2012年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首獎;2011年美國舞蹈雜誌「25位值得關注的舞蹈家」(25 to Watch);2014年兩廳院首位駐館藝術家。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