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嘉美館年度策展「我們在此相遇」 當代藝術家交織多元對話

2023/07/11 05:30

陳敬元作品,左起〈2020 page7〉、〈2020 page8〉。(嘉美館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嘉義市立美術館推出今年第2檔主題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與天美藝術基金會合作,由黃又文策展,邀請基金會「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中,20位當代藝術創作者參與展出。展覽分生命中的「移」,創作中的「轉」,最終在展覽中呈現的「遇」3個子題,並按館舍空間屬性不同,開放美術館古蹟棟展場,另外規畫出「錄像廳」與「我們在此相遇—檔案室」,讓不同風格、世代和媒材的藝術家交織出多元的對話關係。

羅懿君作品《海之味》。(嘉美館提供)

嘉美館表示,天美藝術基金會過去10年支持逾54位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參與「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參訪國際當代藝術場域,與各地藝術家工作室進行交流。這段生命旅程對於創作產生了何種意義?或許這些相遇都有必然發生的原因。「我們在此相遇」引用英國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同名著作《我們在此相遇》,呼應疫情後的今日,人與人之間如何再次聚首。

嘉美館推出今年第2檔主題展「我們在此相遇」。(嘉美館提供)

展覽中的「移」、「轉」、「遇」3個子題,首先是「生命中的移與遇」,回溯藝術家自身創作追尋藝術的初心,展出莊禾、張致中、林亦軒、陳敬元、邱承宏與郭俞平等人的作品,除探討藝術家個人面臨自身創作生涯的抉擇外,並進一步拉出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無論是疏離、緊密或粘稠等互動過程的轉化。

第2子題「觀看轉向與理解」,是進一步推敲世界觀看的方式,如何被建構與鬆動,進一步拓展理解的可能,展出林盈潔、陳松志、陳慶銘、張程均、羅懿君、吳權倫與劉致宏等人的創作,在美學的辯證基礎上,作品涵蓋自我的日常實踐,乃至於不同國家的他者互動,除藝術家既有脈絡的創作,也有針對美術館空間尺度進行的現地製作,交織出不同藝術家的創作手法與樣態。

最後子題「遇∕預.見」,則展出鄭農軒、黃至正與簡翊洪的作品,以「遇」和「預」2字暗示自我的成長,如何在他人的瞥見與自我的凝視之間,形成觀點與對話。

延伸至美術館古蹟棟展場,「錄像廳」展出張徐展、陳依純、廖祈羽與王博彥共4件錄像作品。「我們在此相遇—檔案室」,則展出逾40位藝術家個別手稿或出版品。展期至10月15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