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兩廳院「秋天藝術節」10月起跑 7部作品探索「記憶中的黑夜」
農村武裝青年將以《根源 kin》演出,喚起社會對土地的認同。(李宥融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家兩廳院2年前開始推出「秋天藝術節」,乍聽有點浪漫,但實際內容其實有點嚴肅,首屆以「眾聲平等」為題,從群眾運動探索到政治權力;去年以「接關」開展「為明日而行動」的種種議題;今年來到第3屆,將透過7檔節目共23場演出,邀請民眾一起探索「記憶中的黑夜」。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最新舞作《INK》。(©Julian Mommert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今年7部作品,分別從「隱藏面」及「集體記憶」2大面向進行敘事與辯證,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說:「兩廳院一直在思索場館除了綜合型的藝術節以外,能不能跟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甚至是國際情勢有更深的對話,討論對當代社會來說可能是困難的題目?秋天藝術節對我們而言,就是這個理想的實踐和實驗。」
背靠背劇團《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Jeff Busby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隱藏面」將討論存在於事件背後、不易被察覺或理解的深層面向。包括希臘劇場幻象大師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最新雙人舞作《INK》,攜手舞蹈家蘇卡.霍恩以肢體探索人類潛意識帶來的平衡和痛苦;金鐘獎最佳編劇詹傑與導演黃郁晴,提問罪與罰的倫理以及信仰等議題的《罪.愛》;榮獲2022年國際易卜生獎的澳洲背靠背劇團,在《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中,透過劇場讓民眾專注聆聽障礙者的聲音;還有編舞家陳武康及皮歇.克朗淳的台泰共創作品《野台羅摩》,以東南亞家喻戶曉的史詩《羅摩衍那》,連結傳統與當代。
「集體記憶」則透過回望社會所經歷的共同事件,耙梳個人及集體的情感與記憶。包括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受全球抗議浪潮啟發,轉化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針對香港反送中示威人士所發出的警告,《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邀請17名從18歲到71歲的表演者,透過身體討論政治;再拒劇團全新製作《神諭之時:Notes to the Future》,是用末日預言般的科幻敘事,從100年後的地球回望過去如何匯聚成我們身處的時代;而知名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的《根源 kin》,則是以台語民謠及搖滾精神,喚起社會對土地的認同。
秋天藝術節將於10月5日至11月19日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及演奏廳登場,同時透過開幕論壇、系列講座及工作坊、圖書館展覽、好哲凳Podcast等22場周邊活動,創造對話與交流的可能。此外,還有一場特別的社會行動《Operation 1’71701’/ 彌》,是由集體記憶為起點,運用新型態科技做為虛實混合媒介,挑戰既定思維,做為回應當下社會所面臨的集體焦慮。詳詢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