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書與人】 在新舊世界之間,那些消逝與未完全消逝的事物 - 林新惠談《零觸碰親密》
作家林新惠。
(陳逸寬攝影)
專訪◎楊勝博 圖片提供◎林新惠
林新惠新作
《零觸碰親密》。
從劍潭站附近的地下道走出來,我們彷彿走過了林新惠(1990-)《零觸碰親密》介於新舊世界中間的那條長廊,最後沿路來到士林站的咖啡店,與作者展開關於新作的訪談。
《零觸碰親密》寫作期間,林新惠曾任2022-2023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人。此為她洛杉磯住處附近無人空盪的街道。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洛杉磯人大多開車,街道荒涼無人,地鐵站在傍晚五點就清冷得像深夜的末班車。
《零觸碰親密》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管理一切的AI系統發現人類負面情緒會透過觸碰傳播導致社會問題,制定了零觸碰的規定,讓所有人透過虛擬實境互動避免接觸。但從人類不斷的反抗中,AI明白人類還是需要碰觸,所以制定了「人機配種計畫」,將人類神經系統轉移到生化身體,讓人類能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中與生化人伴侶進行觸碰。
UCLA圖書館,空蕩安靜時特別適合寫作。
故事描述選擇加入人機配種計畫的女主角,如何被動地接受一切、並逐步放棄思考、放棄自我的過程。林新惠藉此想探討的是人機之間的親密關係如何運作、社會既定性別符碼與界線之間的模糊地帶,同時也試圖探究自由意志的存在。
UCLA周邊的一幅大圖輸出的畫面,某種程度上呼應了《零觸碰親密》。
許多Cyberpunk作品中,例如《攻殼機動隊》或《碳變》,主角能將意識轉移到新的身體之中,並且能快速適應與操作自己的新身體。不過新惠認為,轉換身體是漫長的學習過程,就像嬰幼兒時期透過不斷跌倒與誤判距離,才終於掌握自己的身體一樣。因此,小說開頭刻意以相對緩慢的語調敘事,林新惠說,是為了要呈現那種剛換了新身體慢慢磨合的過程,透過緩慢語調,具體呈現轉換身體後無法順利移動的感受。
林新惠寫作《零觸碰親密》的參考書們:《審判》、《身分》、《縫身》、《在一起孤獨》等。
適應新身體之後,女主角和生化人伴侶有許多儀式般的互動,逐步提升兩者之間的親密度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然而,最初的觸碰只能讓伴侶理解表層行動,沒有辦法理解女主角的內心。小說中,以生化伴侶視角敘述的那一節相當精采,描述女主角與它舉辦類結婚儀式之後,生化人得以進入女主角的意識,能從她的視覺看見自己在看她,並且能掌握女主角的行動,阻止她和同事進一步交流。甚至在她意識到之前,伴侶就操控她的手開了燈、舉了手──這讓女主角開始覺得,也許自己的意識才是多餘的。
百貨公司或服飾店裡的假人模特是林新惠寫作的靈感來源。盯著他們時總能讓人重新思考關於人與存在的界線和定義。
一種自由意志被剝奪的感受,或者說人類被生化人取代的恐懼從這裡流露了出來。但與其說是取代,林新惠認為不如說是AI系統將照顧人類這件事極致化,主動為人類消除一切不便──包括內心的煩惱──的結果。AI的想法相當單純,只要把自我意識和煩惱都消除,人類便不需再為自己的選擇後悔,沒有煩惱就會變得快樂。但,這確實也讓人類變得更不像人類。
小說中有句對白是「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確實女主角的選擇,是個逐漸讓自我意志死亡的過程。林新惠也透過劇情提出另一種思考方向:也許自由意志原本就不存在,只是AI現在透過大數據告訴你本來就真的沒有,就相信AI系統、相信大數據吧。更何況,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這件事,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從來沒有辦法確定的。
/人機之間的婚姻與親密/
死亡和新生往往是一體兩面。《零觸碰親密》那座黑色長方形類似棺材的移動裝置,也許正是象徵了這個意義,無論是換到零觸碰親密的生化身體、參加家人的喪禮或是銷毀原本的身體都是如此。林新惠說,她確實製造了某種儀式感,但更重要的是描繪不知道自己將被帶去哪裡的感受。
最初,她並未明確想書寫零觸碰概念,慢慢才逐步加上此設定。科幻作品一般都講究世界觀,但她反而想要某種不確定性與模糊感。
最早,她以人機的婚姻關係、親密關係如何運作為小說主題,在不斷的視角交錯中,藉由生活細節探討人機婚嫁關係與彼此的誤解。不過,林新惠也坦言,她的小說角色通常缺乏能動性,內在性格和想法都是比較模糊的,多半是被社會決定該怎麼做。因此,仍需要一個外在的系統、社會結構去控管、壓迫,才能進一步推動劇情,也才有了全面掌控社會的AI系統出現。
新舊世界轉換的不可逆抉擇,必須是某種無法拒絕的理由。故事中,女主角和母親的關係不太健康,母親因過去觸碰害死父親的悔恨,嚴格控制女兒的生活。若女主角不選擇新世界,就得回去面對一成不變、備感壓力的荒涼世界,回去沒有觸碰的虛擬空間之中生活。而這些人際壓力就像卡夫卡的《審判》,所有的壓力與譴責都早已超過原本被審判的理由,像是為了定罪而定罪。所以她才必須離開並進入新世界。
在新世界中,女主角有了被消除了性徵的新身體,原先既有性別意識仍然掌控著她,甚至試圖在無性徵身體上再現性徵,這是新惠想讓讀者進一步思索,身分認同的先天與後天性的問題。當女主角與母親再次相見時,身穿符合傳統預設的男女服飾裝扮,是為了要讓母親認出自己而運用了舊世界的性別語言,點出身分認同有時是具有表演性質的。
/在我之內,有另外一個我/
在早期版本,生化伴侶設定成完全相同的樣子,但考慮到人類會想要區分你我,修改成只有出廠時相同,可以改變造形讓彼此不同。因此,在外在衣著的性別符碼之下,女主角其實已經沒有能標示性別的事物,也就是性徵。但原本兩具沒有性徵的身體,只因穿了性別化的衣服變成了兩個人,新惠說,這是要去諷刺社會對性別符碼僵化固定的想像。
AI最初確立零觸碰制度的原因,就是希望人類不需再感受到負面情緒,而痛覺也是負面情緒的來源之一。有這樣的設定,林新惠說,是因為想要處理「沒有感官的困惑感」。她看過一部日劇,一個沒有痛覺的人成為變態殺人魔,是因為想藉由他人的反應來想像痛苦。這讓她思索,智慧型手錶告訴你的心跳、體脂率等各種數值是健康的,就能算是身心健康嗎?
故事中,女主角的媽媽過了適合人機配種的年紀,就沒辦法將神經系統抽出,替換新身體進入新世界。AI特別給予恩賜讓他們在身體還沒衰敗前,讓他們迎接死亡,因為AI認為「可預期的死亡」是對人類的最大慰藉。但原以為對人類好的制度,有時正是痛苦的起源。當系統說大部分人都滿意這樣的安排,女主角這時應該要笑,內心的衝突卻讓她說出「在我之內,有另外一個我,正在哭泣」,而AI以為消除掉的外在性徵與內在痛苦,其實從來就沒有消失過。
《零觸碰親密》延續《瑕疵人型》部分主題,比如在某種親密狀態之中,沒辦法分別誰是人類誰不是人類的狀態。這和《銀翼殺手》用相當人類本位的方式將人和非人分開再進行討論,讓主角發現自己似乎也不是人類的手法不太一樣,她說,她想要處理的不是明確的區分,而是那種很像卻又不像,相當逼近的微妙之處,是「介於之中」,因為,「這個世界其實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有明確界線。」●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