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台灣之光】從自我出發,看向自己最真的地方─專訪台灣首位獲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藝術家 王淑鈴

2023/09/23 05:30

獲獎對王淑鈴來說,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獲獎對王淑鈴來說,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台灣。

文/林志鴻 圖片提供/王淑鈴

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曾說:「在大眾生活與藝術發展之間的成就,存在著某種連結,這種連結難以用邏輯解釋,卻很容易感受。」藝術承載著時代,是鑲嵌在生活裡的習題,也是感性的人文精神象徵。美國國務院「使館藝術計畫」(Art in Embassies)成立60週年,王淑鈴以融合東西文化交流精神的大型抽象畫作獲頒「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Medal of Arts),成為台灣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藝術家。

美國國務院「使館藝術計畫」(Art in Embassies),始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全球視覺藝術專案,19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授意美國國務院正式推動這項計畫,藉此落實文化外交的使命。

美國第一夫人吉兒.拜登(左2)出席在白宮東廳舉行的頒獎典禮,將「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頒贈予台灣藝術家王淑鈴。美國第一夫人吉兒.拜登(左2)出席在白宮東廳舉行的頒獎典禮,將「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頒贈予台灣藝術家王淑鈴。美國在台協會收藏王淑鈴作品〈吟唱的河流-2〉。美國在台協會收藏王淑鈴作品〈吟唱的河流-2〉。

藝術的本質在於心的連結

「使館藝術計畫」辦公室於2012年創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表彰在促進文化外交方面具有卓越貢獻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透過其藝術作品,強化人們對於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同時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獲獎者來自繪畫、雕塑、攝影、表演藝術等等不同的藝術領域,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成功扮演了文化橋梁的角色,有助於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表達和理解,同時突顯了不同國家、文化和背景間的共同體驗。

美東時間9月13日下午3時半,台灣藝術家王淑鈴與同獲殊榮的藝術家東尼.阿貝塔(Tony Abeyta)、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羅伯.普魯特(Robert Pruitt)、漢克.威利斯.托馬斯(Hank Willis Thomas),在華盛頓白宮,自美國第一夫人吉兒.拜登(Jill Biden)手中親領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美國第一夫人吉兒.拜登致詞表示:「60年來,國務院意識到藝術的外交力量,向各國的美國大使館遞送作品,並邀請200多名美國藝術家化身為各國的文化使者。」在全球各國的美國大使館和大使官邸,牆上掛著獲獎藝術家的作品,「當賓客來訪時,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我們身分的宣言,也是對話的邀請和建立連結的開始。」拜登補充道:「外交不僅僅是政府與政府的關係;它是人與人、心與心的關係。……藝術是關於連結的。藝術是人性的證據與表達。即使人心容易陷入分歧,藝術可以將我們團結起來。」

外交的本質就是連結。獲獎對王淑鈴來說,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台灣,言談之間,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最初在電話裡聽到美國國務院要頒給我這個獎項時,我忽然之間就愣住了,心裡覺得我好像有替台灣做一點事的感覺。話說回來,聽到獲獎訊息的當下我很高興,高興到腦袋一片空白,沒有跟對方說再見,就把電話掛上了。」獲獎意味著心中的祈願與應許都有實現的可能,出於對國家、對土地謙卑感恩的心態,其實王淑鈴要說的是,當你在國外生活過,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國家很重要。

王淑鈴(左2)與吉兒.拜登(右1)、藝術家漢克.威利斯.托馬斯(右3)及家屬歡樂合影。王淑鈴(左2)與吉兒.拜登(右1)、藝術家漢克.威利斯.托馬斯(右3)及家屬歡樂合影。

心遊萬仞的想像空間

受過學院的訓練,讓王淑鈴在人生與創作的路上,懂得從自我出發,看向自己最真的地方。16歲時,王淑鈴在舊書攤買了卡夫卡的《變形記》,書中主角的變身,牽動了日常慣性的換位思考,而這觸發了她的思緒脈絡。年輕的時候,她沉迷在哲學的世界當中,其中關於時間及空間的詮釋,對她後來的繪畫觀點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今回想,東、西方哲學或許是王淑鈴在藝術創作之途的啟蒙。

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王淑鈴作品〈Peak of Spirit〉。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王淑鈴作品〈Peak of Spirit〉。

天地千變萬化,自然成了你我內心的寫照。高山蔓草、攀雲走石……,源於天地的激盪,被王淑鈴引入繪畫的日常。她在平面處理中表現空間的深度,在具象中傳達抽象精神,將理性精神建立於感性狀態之上,筆端涵養著霽青色的煙雲,飛濺的瀑布染白了飛鳥的羽翼……,憑藉下筆時的敏銳直覺,於空靈無語中析辨出時空的細語與大自然的深情,有些筆觸明顯可見,會讓人產生動態的聯想,有些看起來則像是混沌未明的時空狀態,延展出心遊萬仞的想像空間。

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收藏王淑鈴作品〈無題〉。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收藏王淑鈴作品〈無題〉。

對於畫面的描畫布局,王淑鈴總是用感受替代技巧,因而在畫面中展現出包容生命能量的獨特狀態。透過創作,得以安放她在異國生活與創作的焦灼與疲憊,也能以擁抱思鄉情懷的姿態,探索畫面未知空間的無限想像,「我在剛開始下筆的時候是不太思考的,畫面會和我對話,我會看到它的空間,至於筆觸所延展的速度感,我會把它視為時間的轉譯。當畫面逐步擴展開來,我會化繁為簡,自省審視這樣的畫面是自己想要的嗎?這個過程就是我和畫面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回應。」當每一次的落筆在畫面生成、落定,顏料的疊加、色彩之間的微變層次,讓畫面更溫潤、具滲透感,她也彷彿從中體會萬物運行的氣息與節奏。

王淑鈴,〈山的語言-1〉,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76×146cm。王淑鈴,〈山的語言-1〉,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76×146cm。王淑鈴,〈山的語言-10〉,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200×150cm。王淑鈴,〈山的語言-10〉,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200×150cm。

生命經驗的昇華

王淑鈴與藝術結緣於童年。她在家排行老么,小時候媽媽去田裡工作,哥哥姐姐們都去上課,當年5、6歲的她,會拿著樹枝攪和著泥巴在地上作畫,「那個感覺是相當自我隨興的發揮,我現在如果遇到不知道怎麼下筆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畫布平放在地上來畫。我自己的解讀是,這樣的狀態好像回到小時候最純粹的感覺。」藝術是情感的造物,環境和心境的改變,讓王淑鈴感受到藝術創作與生命經驗之間的微妙牽繫,「2002年我媽媽過世,14個月以後我大哥過世。我父親過世得更早,那時我本來是要到美國讀書,隔了很久之後才前往英國求學,當時我對於未來的方向,感到相當無助。我母親過世的時候,我有很多的懊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受很深厚,我大概整整哭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我回倫敦創作,一邊創作一邊流淚,我在某個階段的畫裡會有一些點,那些點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空間的距離,那些點就是滴落在炭筆筆觸的淚珠,在畫面留下的淚痕,我就把那個感覺移到畫布上去。」生命感悟的轉化,豐富了藝術家藉由創作探索生命本質的深度,讓親身經歷的困惑、不安、創痛,以「轉生」的姿態,昇華出新的意涵,「生離死別啊,到國外生活的時間感是片片段段的碎片,讓我會想運用色彩或是空間的動態,將塊狀的感覺凝聚在一起。」

就繪畫語言來說,王淑鈴其實是個不太在意別人感覺的人,相對於構圖、設色、技巧,如何在筆端灌注情感,直抵人心,無論創作原意為何,觀看者如何理解,藝術是自由的,她盡量不用語言敘述,交給眾人自行詮釋,讓人感受到作品與自己生命軸線的對應,「不是有人說,在畢卡索的女人畫像中,看到許多的杯子嗎?我希望你觀看我的繪畫的時候,加入你個人的思考與生活經驗,在裡面你得到一些不同的啟示,對我來說那張畫就已經達到創作的目的了。」

王淑鈴,〈山的語言-17〉,2023,壓克力、油彩、畫布,193×152cm。王淑鈴,〈山的語言-17〉,2023,壓克力、油彩、畫布,193×152cm。王淑鈴,〈山的語言-23〉,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93×176cm。王淑鈴,〈山的語言-23〉,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93×176cm。

情感所繫,終是故鄉

王淑鈴的繪畫主題是慢慢演進而來的,但是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一些主題的延伸,比如說像「山的語言」系列,便是源於她和先生在英國皇家歌劇院欣賞一部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編導、關於溝通及語言和意義之間關係崩毀的劇作《山的語言》,「它帶給我很強烈的衝擊,劇情是說,這座山跟那座山的人語言不一樣,生活行為不一樣,雖然是隔一座山,但因為語言不同、生活不同,而產生了一些衝突。這讓我想起戒嚴時期的兒時生活,我在7歲之前只會講台語,外省老師強制要求我們講國語,否則就會受到嚴厲的體罰。讓我覺得說,文化跟文化的衝擊,還有民族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往往造成非常深重的傷害。我把當時觀看戲劇的感覺一直留下來,覺得『山的語言』系列在台灣創作、在台灣舉辦展覽,是最適合的。」

藝術的價值在於,透過發現和創造,帶給人們新的觀看視角和思考空間,即便殊榮加身,王淑鈴依舊深思:「我不確定自己做得夠不夠好,但我試著朝向我心裡想要表達的來創作。比如說我跟先生柏丹(Daniel Pulman)回來台灣,去了谷關還有其他許多地方,後來他畫谷關年輕人身上的刺青,他不只看到刺青代表年輕人的另一種文化,還有年輕人想要抒發自己對社會與生活的思考,更發現了刺青的圖紋,與山中的雲霧之間,存在著許多肌理上的共鳴。延伸創作的意念,我認為藝術家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相信自己。」在藝術生涯上永遠讓自己像是一個孩子,以孩子的心態面對眼下和未來。王淑鈴遊藝於世界,她的情感所繫,最終是故鄉。

王淑鈴,〈山的語言-27〉,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07×82cm。王淑鈴,〈山的語言-27〉,2022-23,壓克力、油彩、畫布,107×82cm。王淑鈴,〈山的語言-33〉,2021-23,壓克力、油彩、畫布,176×146cm。王淑鈴,〈山的語言-33〉,2021-23,壓克力、油彩、畫布,176×146cm。

王淑鈴小檔案

王淑鈴的作品受到台灣民間典故、佛道哲學思想與書法氣韻等影響,具有強烈的東方藝術文化內涵。同時長期浸濡於西方美術教育的訓練,呈現集結東方底蘊與西方技法、根植於天地造化的藝術語境。作品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美國在台協會等機構收藏。

1963年 出生於台中清水。

1997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

1999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碩士。

2019年 獲頒美國華盛頓赫希洪美術館最高榮譽獎項。

2023年 獲頒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