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漫畫人物】畫筆的痕跡─吳識鴻談創作與《OKEN:詩的端倪》

2023/10/14 05:30

吳識鴻個人照。

文/李嘉恩 圖片提供/吳識鴻、目宿媒體

可以被稱作人生啟蒙的事件,時常介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一個難以言明的地帶。既不能什麼都沒帶在身上往前走,也不能早熟地任其生長為非如此不可的決心。簡單來說那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能,因為啟蒙是由各種偶然性組成的。吳識鴻的動畫啟蒙,就這樣安靜地發生了。嗜讀《哆啦A夢》和井上雄彥的童年,或上課時在課本角落偷畫手翻書,或許並不容易宣稱是獨屬於某個人的經驗。然而就在指腹翻頁的沙沙聲裡,變化確實以神祕的方式在吳識鴻身上運作著。

上大學後,吳識鴻擁有了自己的電腦和一台只有200萬畫素的相機,吳識鴻說:「高中都在念書,就想做一些沒做過的事。」等他回過神來,才發覺大學4年的寒暑假都花在製作動畫上面了。他的動力來源是「好玩」。當時的他,並沒有將動畫放進職業的想像中。

吳識鴻參與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所繪製的版畫風格作品。

靈感是一連串勞動後的結果

動畫研究所畢業後,吳識鴻到漫畫家蔡志忠的工作室上班。「我有點受他影響,他很鼓勵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有天我跟他說我沒有要繼續工作了,我要當藝術家。」離職後,吳識鴻不停地畫油畫、到處辦展,兩年下來收入僅有一萬多塊,「有一位藏家買了我的動畫光碟,我還花了幾千塊去做壓克力盒,把它包裝得很漂亮。」那段期間吳識鴻也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素質並不適合做一名「藝術家」,正苦惱錢花完該怎麼辦的時候,林靖傑導演來找他合作王文興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吳識鴻負責了部分的動畫製作,迴響很好,自此便持續參與相關工作。

接下文史、議題類型的案子後,吳識鴻的做法是讓自己沉浸在那個氛圍當中。為了建立相應的資料庫,他會去接觸各類媒介的材料,反覆打磨、拋光知識的觸角。對他而言,「靈感」並非某種不可言傳之物,因為「靈感是一連串勞動後的結果」,吳識鴻進一步闡述:「雖然靈感有時會不經意地出現,但這個『不經意』都是平常累積而成的。還是得去實踐它,如果失敗就代表那只是個過程,不能稱之為靈感。」我們或許能從這番言論窺見吳識鴻創作觀的一角,而這一切是以極規律的日常孵育成形的,「我的生活跟上班族差不多,小孩上學後,我放空一下,8點半就開始工作,一直到4點半小朋友回家,之後就是家庭時間。」

吳識鴻平時畫圖的工作桌。

創作生涯的叉路口

也將假日保留給家庭的吳識鴻,自陳小孩剛出生時,曾有一段「產後憂鬱」的時光。

「我是很需要長時間獨處的人,當有一個新的、存在感很強的生命在家裡出現,這之中角色的切換我不知道該怎麼做,那時候其實非常低潮。所以只要一抓到空檔,我就會去外面走路,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去逃避身體的勞動和那個空間。」除了將自己物理上地放逐,吳識鴻說自己那段期間也透過追劇舒緩緊繃的情緒,後來,「我就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想做點什麼抒發一下。」他申請了國藝會的動畫補助,於是我們看見《雨天的衣服》這部作品,「當時住在關渡,關渡很潮濕,雨天衣服會溼溼的,穿在身上有種悶悶的霉味。感覺滿像那時候的心情,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

點開《雨天的衣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砧板上不斷再生的食材(吳識鴻的表現法讓它像是一團迷霧,或蓬鬆的積雨雲),緊接著滾筒洗衣機占據了整個畫面。起先裡頭色彩斑斕,隨著機器運轉的速度加快,那像是巫婆的湯鍋一樣變成咕嘟咕嘟冒著泡泡的墨汁。

吳識鴻的動畫短片作品《雨天的衣服》。

感性與敘事的取捨

2021年,吳識鴻改編了作家楊牧的散文《山風海雨》,並以此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新秀首獎。得獎一事為這部作品帶來超乎想像的命運,整個團隊都沒想到會花上比預計要長的時間完成出版。如今,這部作品終於以《OKEN:詩的端倪》為名面世。

吳識鴻前往比利時領獎後,在一間小咖啡館裡,評審主席盧慧芳(Loo Hui Phang)表明參與漫畫劇本修訂的意願。Loo除了是一位作家,也具有相當豐富的漫畫編劇經驗與銳利的眼光。長於法國,擁有中國與越南血統的Loo不諳中文,對《山風海雨》涉及的台灣歷史更是全然地陌生,但這一切並不妨礙她對這部作品提出關鍵的調整方向;毋寧說,Loo的專業與生命經驗讓《OKEN:詩的端倪》增添了與國際接軌的可能。

吳識鴻前往比利時與各國作者交流。

籠統說來,Loo的提議是將漫畫劇本的設定改成「更適合國際讀者」的版本。細部上,則是將這本書的時間點定錨至國際也能共鳴的二戰後。因此,相較吳識鴻初始創作的版本質地更接近楊牧的感性與詩意,為了從原作拉出清晰的故事軸線,最後決定以1951年的花蓮大地震為核心,串起整部作品。調整後的劇本援引了許多歷史,未免誤讀,團隊也邀請了陳允元老師擔任文學顧問,仔細帶領眾人閱讀文本,理解二戰前後台灣的複雜歷史。

確定以〈詩的端倪〉此一篇章為骨幹,且將主題集中在楊牧的藝術啟蒙與追尋後,「去讀了其他篇有沒有可以呼應的段落,再把它加進來。有些是事件,有些是視覺符號,比如海或扶桑花。」吳識鴻補充,「假設挑了扶桑花,我會看它的造型與特質,然後去感受它。」釐清物件定位的重要性在於,「把書的元素拆解,再看怎麼組在一起,這必須用我自己的感受去思考這些元素的關係。」

改編自楊牧散文《山風海雨》的《OKEN:詩的端倪》書封。《OKEN:詩的端倪》內頁。

除了劇本的大幅修改,將原始漫畫版本擴充至《OKEN:詩的端倪》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細節的反覆斟酌。吳識鴻說:「漫畫一開始是用電腦字,去比利時被說這字太硬了,他們習慣手寫。」手寫亦有難以識讀的風險,因此最終變成吳識鴻描摹電腦字的形式。而吳識鴻極具辨識度的手繪風格,讓他的作品在比利時展覽時,受到其他幾屆的得獎者追問。對此,吳識鴻也並不藏私,甚至大方地說「那我把PSD檔寄給你」。

或許我們可以回到吳識鴻的創作心法。他消化資料的方式分為兩個層次:感受面與技術面。前者除了身體力行感受,更得找出作品與自己的連結;接著才是思考使用何種技術表達前述的成果,這部分有幾個基本但永恆的判準:對稱、均衡與協調。表面上,他像是校準鐘錶的匠人般一絲不苟,難得且幸運的是,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看見,「心」的裡外合一。

《OKEN:詩的端倪》內頁,可看見吳識鴻細膩的作畫。《OKEN:詩的端倪》內頁,呈現童年的藝術啟蒙。

吳識鴻小檔案

畢業自台師大美術系,創作領域包含動畫、漫畫與紀錄片,關注台灣文史與家庭關係等題材,作品獲國內外多項影展肯定。曾參與作家王文興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的動畫製作。2015年成立以樂數位影像,致力推廣台灣美學教育。2021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新秀首獎,同時為首位非歐洲籍得獎者。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