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歷史建築修復】重新打開史博館 驚豔歷史建築之美

2024/02/18 05:30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提供)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創立於1955年的史博館,最初以1916年台灣勸業共進會的「迎賓館」歷史建築為館舍基地,自1958年起逐年改建,增建兩翼宮牆樣式的國家畫廊,1975年改建成現有鋼筋水泥的宮殿樣式建築,2007年經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由行政院核定「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於2019年開工,進行館舍建築整修補強,至今2024年完工,是見證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的重要範例。

等待了5年,南海路上、建國中學對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終於在2月7日重新打開了厚重的紅色大門,經過半個多月的試營運,將於21日正式對外開放。

若要問:「長達5年的整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除了同步國際且與時俱進的博物館升級之外,更珍貴的,應該是過去數十年來不曾對外開放的空間,或是為增加可利用空間,被「陽台外推」概念包起來的迴廊,全都打開了。就讓我們跟著館長王長華與建築師林聖峰的導覽,直擊那些以前在史博館高達1/3看不見的角落,以及許多獨具巧思的空間規畫。

◆煥然一新的紅色大門與門神

整建後的史博館正門門面,最大特色是加裝了透明玻璃外牆,保留紅色大門與兩側門神,推開大門後的那堵牆也換成透明玻璃,讓視覺的穿透性延伸到館內展場。

正廳大門的門神:神荼、鬱壘,《山海經》記載是把守「鬼門」的神將,後來成為民間崇奉門神中驅鬼鎮邪的代表,據說因為首任館長包遵彭遇神明託夢,囑託要好好守護史博館,便聘請當時約20歲的傳統建築彩繪工藝畫師莊武男繪製。1960年代,彩繪工錢平均1天50元,史博館彩繪4扇門神的工錢卻有4,600元,足見其重視程度。此次再度邀請高齡已84歲的莊武男參與門神修復彩繪工作,重現精湛工藝。

煥然一新的紅色大門與門神

◆3根裸柱見證史博建築時代共構

從大門進館後右轉,可見到3根狀似施工中的裸柱,其實是3棟不同房子的梁柱,也就是撐起3個不同時期建築的結構體,但從材質可見已是鋼筋混泥土。整建完成後,3根裸柱也變成歷史建築的現地展示品。

3根裸柱見證史博建築時代共構

◆1樓新開1扇窗 憑窗看荷花池四季

此次整建一大特色是,以前建築兩翼做為辦公室的空間,全都讓出來做為展場,因此,1到3樓的展間平面圖,大抵都會像個「品」字,即中間1個大展廳,兩側各延伸1個展廳,必要時也可全都打開連成一氣。1樓中間展廳最大的特色,就是把以前密閉的空間,開出一扇大玻璃窗,倚窗而立,窗外就是史博館後方偌大的荷花池,以及蓊鬱的老樹,在歷史裡感受時間推移,四季的變化就在眼前。

1樓新開1扇窗 憑窗看荷花池四季

◆大平台攬屋瓦

由於主樓與兩翼的建築年代不同,高度也不同,此次整建,將主樓4樓連接兩翼建築屋頂處,搭建了平整安全的大平台,民眾可走上平台近距離欣賞紅牆綠瓦的「綠瓦」與屋脊上的飛簷走獸。史博館將與諮詢委員會研商平台的開放原則,或許有一天,在平台上舉辦酒會或派對,眺攬植物園與南海園區城市景觀,成為台北市最獨具藝文時尚氣息的「社交平台」,也是有可能的。

大平台攬屋瓦

◆減法美學 把加蓋的拆掉 恢復迴廊原貌

歷史建築的修復有一種減法美學,就是拆掉不當增加的覆蓋物,恢復原來的樣貌。這次整建,也把過去被以「陽台外推」概念增加室內使用空間的迴廊,回復原來的樣貌。似乎也因為過去長期的包覆,迴廊屋頂的梁枋彩繪保存得比較好,只經低度修復即完成。古色古香的迴廊,晨昏晴雨各有情致,斜陽疏影更是引人駐足,是看展疲累時,很好的休憩處。

減法美學 把加蓋的拆掉 恢復迴廊原貌

◆新舊屋瓦連結歲月的足跡

此次改建還有一大重要工程,就是「綠瓦」的汰換。施工匠師先將舊瓦卸除,擇其中約6,753片(佔整體瓦片數量的8.5%)狀況較佳的舊瓦、再利用鋪設於裙樓,其餘屋面皆採用新瓦(約71,817片,約佔整體瓦片數量的91.5%)。新瓦的部分則由日本淡路島榮和瓦產業株氏會社提供大面積之筒瓦與板瓦(68,717片),其餘零星配件(3,100片)則由台灣廠商進行仿舊燒製。

此次修復鋪設在屋面的約78,570片瓦片總數量中,其中筒瓦約34,920片、板瓦約41,038片、仙人走獸配件(或稱脊獸,約112隻)及勾頭、滴水、屋脊瓦等配件約2,500片。每位匠師們頂著烈陽日曬,在屋頂上把鋪設瓦片當成「藝術」頂真創作。在4樓迴廊往建中的方向,即可見到新舊屋瓦對照的景觀。

新舊屋瓦連結歲月的足跡

史博館最新整建小檔案:

‧2015年:「大南海文化園區 國立歷史博物館初期計畫」核定。

‧2016年:執行「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經北市文化局核備。

‧2017年:委託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與實踐大學建築系林聖峰教授團隊,辦理「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再利用規劃設計及監造案」,並聘請文化資產、建築設計、博物館、機電系統與結構等方面專家組成委員會。

‧2018年:正式閉館,辦理文物及辦公室搬遷。

‧2019年:「國立歷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工程」開工。

‧2021年:委託當年繪製門神的國寶匠師莊武男完成彩繪修復案。

‧2024年:保留部分楊英風設計之前庭景觀,重新開館。

史博館建築沿革

從位於5樓的「雕築史跡」特展中可知,史博館建築最早奠基於日治大正年間建造的台灣勸業共進會「迎賓館」,百年來歷經多次增改建。2019年,史博館啟動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後,發現館舍建築不少隱蔽處有歷次修改建的痕跡,為守護歷史建築,將施工過程發現的遺構殘件進行記錄歸納,再透過歷史文獻、影像圖片等資料逐一比對與考證,決定變更施工設計,保存並現地展示這些見證歷史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1916-1958年

1916年,台灣總督府為慶祝治台20年,舉辦了台灣首次大型會展「台灣勸業共進會」。同年,「迎賓館」正式落成,展覽結束後,這棟主體為2層樓的木造建築改作「商品陳列館」使用,其後又變更為總督府營繕課辦公室。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植物園周邊設立南海學園。1955年沿用此建築創立了「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再於1957年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1961-1970年

關鍵的外部改建工程始於1961年,拆掉東西翼木造建築,再於建物兩側增建雙向延伸的室內長廊,新建「國家畫廊」外觀為長90多公尺的紅牆碧瓦,牆上開宮牆門洞,門板上飾銅釘,屋簷下仿武梁祠以石刻浮雕,裝飾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1962年進一步改動正門與大廳意象,增建兩層樓高的五開間門廳,搭配朱欄碧瓦、畫棟雕梁,並加設一對石獅雄踞門口兩側。史博館逐漸以中華國族意象遮擋建築上的日式元素,形成日式與中國古典式樣混合並置的結構。

1975-2019年

持續進行的局部增建,到1970年,正門五開間門廳已向兩旁增建為七開間。1970年11月又展開大規模改建工程,前後歷時5年,分成「正館建築」、「仿漢闕門柱」、「博物館前庭院和園林」3部分。主要改變為拆除中央木構造建築、興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展覽大樓,共增加約4倍的使用面積。而為搭配主體建築的中國古典式樣,館外庭園造景由藝術家楊英風設計。入口設仿漢闕門柱,標誌性的重簷歇山式屋頂搭配下方外繞廊柱及迴廊,庭院廣場則是池畔楊柳及假山泉瀑的中式園林景象。至此,史博館建築連地下室及閣樓共7層。

2024年

建築學者李乾朗2023年繪製的〈史博館1/2剖面透視圖〉,可約略掌握2024年重開館的空間布局:剖面圖左側為史博館門廳,中間新建的穿透式樓梯,可由地下1樓的親子空間,直通1、2樓特展空間與3樓常設展樓層,4樓為餐廳;5樓與屋頂閣樓,過去做為庫房,數十年來堆滿典藏品,完全看不到空間樣貌,經此次整建,已全部打開恢復原貌,除做為「雕築史跡」的展場,抬頭也可見閣樓上的貓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