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陳玠安/用民謠打開一扇扇文學的窗 - 再訪「鵝媽媽出嫁:楊逵紀念音樂會」

2024/03/29 05:30

1993年由水晶唱片發行的《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年前是全台首張文學音樂專輯。(水晶唱片提供)

【編輯室報告】

台灣首張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於1993年推出後絕版多年,2023年進行復刻,除收錄當年由朱約信、陳明章、伍佰演奏彈唱的舊作,製作人朱約信亦邀請吳志寧、裝咖人樂團錄製新作,遂有《三十鵝麗》誕生。今日刊出陳玠安聆聽初版與新作,而聽見那隱藏於時間與音樂之中的,台灣的移動。

★★★

◎陳玠安

唱片行裡的機遇之歌

年少十九、二十時,逛唱片行是最棒的事情。不親自到唱片行裡瀏覽、「巡田水」,壓根不知道有什麼專輯問世,又有什麼專輯是錯過的經典。

雖然買最多的還是新發行,但漸漸的,挖寶過程裡,也有意外的收穫。比方說,在特價區買了非常多陌生的絕版品,放到現在,都增值了不少,不過也從未想要割捨(反倒是那些新發行,漸漸汰換到了二手唱片行)。

對專輯企畫、主旨背景一無所知的情況,我買下《楊逵:鵝媽媽出嫁》演唱會原聲帶的初版。相對「無傷大雅」的價格,我有幸購入登大雅之堂的經典。我聽說過楊逵先生,也讀過一些作品,但說不上有情感或熟悉。不過,以文學作品入歌的企畫,甚至以音樂會現場,延伸成為專輯,在當時非常少見。1993年,剛好也是我還未認真聽音樂的「時空裂縫」,多少有些「補課」意味。畢竟還有太多東西,我趕不及跟上。

1993年《楊逵:鵝媽媽出嫁》CD內頁,圖為1974年文庭澍所作的楊逵畫像。
(水晶唱片提供)

大隱於市,喧譁之外

對於專輯的第一印象,我仍清晰記得。封面的樸素感,以及初次聆聽後,歌曲的淡雅。並不為了文學而聲張些什麼,也不需要著重以文入歌的「協調性」,它的完整在於每一個參與歌手都以做自己的方式,理解文本,好像楊逵先生的作品,一直在他們的腦海,並非因為「企畫導向」,而特意為之。

一切都很自然而然,透露著情感連結。從「補課」到真心有感,一方面慶幸自己買對了專輯,一方面也想,這份作品,的確與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在聽覺與質感上有顯著不同。因著父母親的緣故,民歌聽得不少,相較之下,更能感受這張專輯的「大隱於市」:在當年唱片市場蓬勃的時代裡,它多麼低調珍貴,力求誠摯呈現,而非傳唱風靡。

也可能因為這樣,它一度成為史上最被低估的一張文學致敬專輯。沒有喧鬧的行銷,絕版後也就絕版。當楊逵的作品在後來更被重視,而台灣文學的更多面向被世人挖掘,這張專輯愈顯珍稀。三十年間,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學、音樂都有了極為劇烈的變化,這張專輯是一種時代迴響,彷彿預告了,我們有機會迎來新時代。

楊逵先生的精神,始終護衛著這一切。以筆捍衛價值,而文學始終必須站在人民這一邊。

意外購入的專輯,讓我認識了更多楊逵先生的作品,專輯成為了一扇門,達成引介作用,領我前往陌生的台灣文學歷史。對於浸淫於現代文學的我而言,無疑暮鼓晨鐘。

於是,除了楊逵先生,我開始閱讀外於自身經驗的文學。如果說台灣意識成長過程中,做為懵懂讀者的我,逐漸地跟上了寫實的珍貴、土地的書寫,這張專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3年《楊逵:鵝媽媽出嫁》CD內頁,圖為1961年自綠島歸來的楊逵。
(水晶唱片提供)

命運的歌謠

音樂有其訊息性。如果丟給我一大堆書籍,或許在吸收上會有困境。然而,透過對於音樂的愛好,我得以安適,接受指引,進行自我學習。

同時,這張專輯也讓我發現了「民謠」的意涵方向,與某種絕對。

做為2000年代開始聽西方民謠歌曲,同步以「當代」與「傳統」脈絡去理解「民謠」一詞的聽者如我,「folk」是豐富、擁有多重意涵的。音樂上,它並不僅指涉傳統的歌謠記述,也不限於樂器配件上的「簡樸」。民謠隨著當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是更為真實的民謠面向。

不過,無論如何,民謠所要呼應的,是一個概念,一種想望,題材上的選擇,自然會貼近一種累積,風格上的追求,也是對於情感來源的寫照。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說「民謠」就是某一種樂風,但我們可以從歷史脈絡爬梳,看見民謠之所以成為多元樣貌的原因。

那麼,《鵝媽媽出嫁》的三十年,是一種怎麼樣的述說呢?

是命運的歌謠吧。

1993年的台灣,在解嚴後,台灣意識的文學與音樂漸漸冒出頭,以楊逵先生為題材,實是合適不過的「起點」――也要欽佩這些音樂人,聚焦於一位重要作者,以各自的述說吟唱,找回日治時代以來台灣的歷史,小人物與村莊場景呈現的時代真實。

好像鈞特.葛拉斯《我的世紀》,每一個場景都是那麼「小人物」,卻更能累積時代的陰影與光明。

那跟我認識的民謠,是貼近的,一個題材,一個故事,不需「文以載道」,只要自在適切,便有其根基。

高舉鋤頭的楊逵。1949年時,楊逵發表〈和平宣言〉,被捕入獄十二年。(楊逵文教協會提供)

身影不迭,繼往開來

楊逵先生的作品,在1993年演唱會當時,已是一甲子的回望爬梳。2023年的致敬再回望,等於橫跨了近百年的台灣文學與歌謠想像。我們也從台灣政治的不同現實中(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解嚴、台灣意識興起),理解唯有作品能跨越不同時代背景,仍舊發光。

好像每一首歌都是一道道簾幕,打開後,透進楊逵文學中的表情。

一場向楊逵文學致敬的音樂會,收錄了音樂會上的歌曲。成為一張專輯來到我們的耳前,當年台灣有這樣的音樂表達嗎?一種結合、一種集合,大家用楊逵先生的文本,譜寫出自己的詞曲,等於先行消化過,再呈現給大眾,找出音樂表達的方式,也「改寫」了心中的楊逵。

演唱會中,即興與自在的屬性,唱著屬於台灣的時代刻印,興之所至,即是嚮往。每一個小故事的悲歡離合周而復始,轉折數十年,透過傳承紀念,成就永不凋零的各種藝術可能。

2023年,初版原班人馬於同日同時同地舉辦三十週年復刻音樂會,加入吳志寧、裝咖人樂團成員創作新歌,收錄製作為《三十鵝麗》原聲帶。(目宿媒體提供)

這只是另一種述說的開始。一如這些歌曲歷經三十年,重製、加入新歌新人、加入吳晟先生的觀點,一代又一代的藝術人才,有豐饒養分,邁步前行。也許,不用再等三十年,會有楊逵先生的影集、劇場、展覽等,更多述說的可能。

這些述說,引領我們前往自己的史觀。或許很難真正揣想日治時期的台灣風景,當時人民面對的課題,但正因為楊逵的筆觸,我們仍能有共情、共感的可能。農務村莊人事物的來往,化成熙攘的都市聚落;身世背景裡的濃淡轉折,屬於小人物的敏銳與歎息,是永恆不變的刻畫。若我們細細地聽,也能有自己的投射與回應。

一代一代的傳遞,民謠根基之所謂,正如斯。身為聽者,台灣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透過歷史的認知堆疊,每一個人,都參與了時代進展。站在巨人的肩上,台灣認同已是百花盛開。這張專輯的開創性與再現,讓歷史的迷霧有了音樂的光,讓我們透過光影,再讀楊逵先生,感佩其身影與文字,一次次、一層層理解台灣。

而文字始終站在人民這一邊,無論命運裡陽光普照,或是暴雨將至。●

《三十鵝麗》復刻,樂迷可收藏雙彩膠、三CD、雙卡帶,附錄楊逵小說〈鵝媽媽出嫁〉中英日三語別冊,楊逵珍貴老照片等豐富內容。(目宿媒體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