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不期而遇之美,不問所求之愛─舊金山笛洋美術館「李明維:心之所繫」展覽
文/林志鴻 圖片提供/李工作室
因時光流轉,情感而得以延續,這是生之所幸。李明維的創作中往往能令人感受到生命源於交流而生的能量。他相信每一分情感的形成,必然源自生活與記憶的塑造,而人世的緣分是偶遇的祝福與喜悅,帶有隨遇而安的美好意蘊,這是身為創作者的信仰與幸福。每一回的展覽,對李明維來說都是一次生命的回歸,更是無數思緒、情感與交流的重啟。舊金山笛洋美術館的「李明維:心之所繫」(Lee Mingwei:Rituals of Care)展覽,呈現了藝術家1995至2024年間的7件參與式作品,是他在美國境內首度舉辦的大型個展,展期至7月7日。
「當我們所渴望的禮物到來時,它會對靈魂發出指令,無可抗拒地感動我們。」美國文化評論家路易斯.海德(Lewis Hyde)的著作《禮物》(The Gift)探討了禮物對於施者與受者所引發的互惠效應,也提到藝術家的天賦和感受,是宇宙萬物賦予的禮物,終需以創作去回報他的天賦。禮物與天賦,為李明維打開了觀想世界的視角,他說:「海德談到所有的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存在於宇宙某處的生命體,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當藝術家接受到宇宙發出的訊息,這件作品就會被呈現出來。」藝術家的角色就像是魔術師或薩滿巫師,將無形之物化為有形,和有緣人共同分享。對李明維而言,透過創作與他人共享世間美好的經驗,就是無私的贈予,「那種感覺就像是有隻蝴蝶在不經意間停落在你的肩上,彼此陪伴度過了一段短暫而美麗的時光。這些來自宇宙的訊息,都曾經來過人間,豐富也飽滿了我們的人生。」
李明維2013年迄今作品〈聲之綻〉。李明維2013年迄今作品〈聲之綻〉。
禪的空無,心的連結
從凝視而流動,禪修強調專注當下、覺知日常,從中磨練直覺與感知能力。闡揚東方哲學文化的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將隨意聚散的生命直觀感受,帶入了西方藝術的創作思維。受到禪宗思維薰陶的李明維,所有的作品都是由生活行為出發的「內省式參與計畫」,在慎重以對的儀式感中,自空無中有所體會、產生連結,隱隱蘊蓄著人際間交流與對話的能量,這些就是創作的歷程,也是人生修行的過程。
李明維2009年迄今作品〈補裳計畫〉。
素與淨,靜謐而優雅,是李明維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創作源於個人的生命經驗,「連結」是核心的元素。〈水仙的100天〉記錄了水仙從種子萌生到凋萎的自然生命週期,這件作品獻給他已故的祖母,無法割捨之情化為他在創作期間逐日接受祖母離世所需度過的儀式和時間。〈魚雁計畫〉源自於人們對於無法言明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需求,這是他在外祖母過世後敏銳覺察到的內在渴望。〈聲之綻〉則是在母親病中,李明維為她唱頌舒伯特的歌曲,就像回到兒時那有母親與音樂相伴的日子 。李明維的作品除了獻「予」(for)對方,更多了一層「與」(with)的意義──陪伴與同在。他由參與式體驗延展出一系列詮釋「關係美學」的計畫,將付出與關懷轉化為藝術語彙,而這便是他的生活哲學。
李明維1995年作品〈水仙的100天〉。
諸行無常,願景恆在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諸行無常,所有的文明和幸福,都可能在瞬間化為烏有。李明維借鑑了藏傳佛教曼陀羅傳統、創作於中東戰爭最激烈時期的〈如沙的格爾尼卡〉,以沙畫重新詮釋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邀請觀眾赤足於沙畫上行走踩踏,呼應原作描繪1937年西班牙內戰慘烈犧牲的戰爭場景,演現了從創造、毀壞到重生的循環,藉此喚醒人們在經歷慘痛的歷史後,凝聚心力於破壞背後轉化的力量。在當今因地緣政治而生的戰亂背景下,格外發人深省。
李明維2006年迄今作品〈如沙的格爾尼卡〉。李明維2006年迄今作品〈如沙的格爾尼卡〉。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美國民間畫家、貴格會牧師愛德華.希克斯(Edward Hicks)在一系列以〈和平國度〉(The Peaceable Kingdom)為名的畫作中,描繪了《以賽亞書》11章的預言。李明維20歲在柏克萊大學的Pegasus書店初識希克斯作品時,畫中萬物和平共存的烏托邦理念,便如種子般萌長於他的心田。對照近年來疫情、戰爭等世界的紛亂,他邀請了藝術家好友們共同臨摹再創希克斯的〈和平國度〉,將自我對於和平的理念詮釋及願景,融入繪畫當中。
李明維2020年迄今作品〈我們的和平國度〉。
心念安放的所在
你是否曾想過,每一次的呼吸,都像是一場感官連動的舞蹈?隨著全球時局動盪與國際社會不和諧的不斷升級,李明維發現自己被紛亂的情緒淹沒了,於是他試著採取深呼吸與冥想的方式,舒緩緊繃的壓力與波動的情緒。這種做法不僅讓他身心安定,還為笛洋美術館委託創作的新作〈息之華〉提供了創作動力。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每當太陽西沉,他便開始創作「吹墨石版」。在冥想之後,立即將墨汁滴落在石版上,通過幾次深沉且持續的長吐息,墨汁隨氣散布在石版面上,於是一幅幅吹畫應運而生。如此誕生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體現了創作當下的環境氛圍和情感狀態。
當〈息之華〉的展演開始,舞者緩步走進環狀展示的吹墨石版,當舞者望向每幅石版時,將點燃一支蠟燭,直到展廳內所有的吹畫都被燭光點亮;之後,舞者又逐一熄滅每根蠟燭,直到最後一盞燭光消逝於黑暗。展廳空間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循環往復,這種光明和晦暗與吹畫達成微妙平衡,將人們的思緒引向存有與空無的本質。舞者的表演不僅與吹墨石版伴隨而生,更為〈息之華〉創造了心念安放的所在,邀請你我思考介於對立面之間,那相生相息的共生關係。
李明維2024年作品〈息之華〉裝置。〈息之華〉裝置的吹墨石版。
與美同在的人生
發現、感知,人生旅途中每一回的不期而遇、久別重逢,情感的交流之美,自有其道。憑藉著藝術創作最為本真的初心,李明維迎來了人世間所有的不期而遇之美。某位曾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參與〈不期之美〉計畫的男士,在7年後來到笛洋美術館與他分享生活裡領受的美好,李明維轉述了那位男士因為激動而讓在場所有人感動的話語:「當時你們送給我一個信封,希望我在下一個遇見美的時刻,打開這份禮物。這7年來,我每天都帶著這份禮物與祝福,期待與美相遇。當我尋找美的事物時,我所看到的都是美的。這7年來,我過著與美同在的人生。」每一頃刻的人生回望,都像是一次的新生。當你以此生最美的經驗、最深刻的感動去回應當下,心之所繫,便是永恆。
李明維的作品將書寫、掃地、修補、歌詠和呼吸等日常行為轉化為心的連結,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的小小行動中尋找美和慰藉。「李明維:心之所繫」展覽聚焦於呈現李明維作品邀請人們參與和對話的能力,藝術家提煉日常生活行為,例如書寫、贈予與交談,並轉換成藝術經驗。舊金山笛洋美術館策展人克勞蒂雅.施慕克黎(Claudia Schmuckli)認為,此時此刻,舉辦李明維的個展具有關鍵性的時代意義,它反映了後疫情時代,關於人際互動關係轉變的深刻反思。對於美術館的觀眾而言,這種既陌生又親切的體驗,讓心有所感的觀眾,即使離開美術館後,回到生活當中,依舊心有所繫。
李明維1998年迄今作品〈魚雁計畫〉。李明維1998年迄今作品〈魚雁計畫〉。
在施慕克黎眼中,李明維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文化,觸動不同地域與背景觀眾的心靈,在於其所探索的議題具有普世性,以及人類的共通性,例如:緣分、交換、存在感、親密關係、時間和記憶等,這些主題超越了文化和地理的限制,與全人類的共同情感和思考產生共鳴,「他的作品邀請觀眾參與,如對話、書寫、飲食、睡眠等甚至共同創作,這種參與式的藝術表現,破除了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隔閡,也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透過現地量身製作的藝術裝置,創造寧靜內省的空間氛圍,引導觀眾體驗當下。」施慕克黎進一步指出,李明維的作品雖受禪思與東方思想影響,卻能夠跨越並融合東、西方文化,使不同文化間得以彼此理解和欣賞,觸動所有觀眾的共感,透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串連,編織出美善的藝術關係。做為時代的鏡像,李明維的藝術引導人們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正因純粹,益顯情真。
李明維(中)與策展人克勞蒂雅.施慕克黎(Claudia Schmuckli)(左)、助理策展人雅娜.綺根(Janna Keegan)(右)合影。
李明維小檔案
1964年 出生於台中。以觀念藝術及互動性空間裝置,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東京森美術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柏林葛羅皮亞斯博物館等地展出。
1997年 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2003年 參展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心感地帶」。
2017年 參展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2022年 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委託創作並永久典藏作品〈光之屋〉。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