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影展】那些視與聽之外的: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24/05/04 05:30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10至19日期間舉辦。

文/黃秉睿 圖片提供/TIDF

編輯室報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為亞洲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紀錄片影展之一,第14屆影展將在5月10至19日於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同步舉辦,蒐羅國內外作品,並設有競賽、觀摩單元與講座等周邊活動。藝週末挑選並介紹6部參展作品,希望邀請更多讀者認識本屆影展。

何謂真實?已歷時超過20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以下簡稱 TIDF)持續透過紀錄片對觀眾發出叩問,以「再見.真實」為策展核心精神,引領觀眾造訪世界上鮮為人見的角落,裂解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司空見慣的認知。

我們遠望斯洛伐克,在詼諧而銳利的景框中,覺察獨裁政權的陰影揮之不去;酣戰未止的烏俄兩國不只在軍武上交鋒,戰場發生在他處、亦始動於更早的時點;親族間最親暱的追索渲染銀幕柔軟的質地,則是跨越國界的共通語言;在這裡我們也回望自身,超過半世紀之前延燒世界各處的戰火,時至今日遺留了多少瘡疤,未曾消去。

在視與聽的構築中踏進紀錄片世界,探查那些超乎感官的言外之意,掠過地景、深入人心,試圖立足於未曾抵達之境。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於開幕記者會致詞。

聲聲長流:記憶的溯源

記憶是否存在聲響?《颼颼咚隆喀嗞》(Zinzindurrunkarratz,2023)中,導演找到一台41年前父親妥善留存下來的超8攝影機,雖然仍可運作,如今卻已無法收音;乘著這台容納許多家庭足跡的攝影機,導演決定踏上溯源之旅:尋訪曾為牧羊人的祖父長年行經卻未有明確記錄的道路,開展向前又同時回首的旅程。

導演與旅伴驢子沿途錄製無聲影像,輔以一段段獨立錄製的畫外音,並且穿插舊時的家庭錄像,當下隨機的相遇接縫於家族過往的脈動。不若普遍聲畫並行的作品,觀影時我們以眼睛聆聽、用耳朵凝望,身陷回憶的感受具體躍然於銀幕。如同片名的3個部分:zinzin、durrun、karratz,分別指向風聲、落石的巨響與雷擊,當地人以聽覺為地景命名,視與聽超乎本位建構更龐大的現實。

《颼颼咚隆喀嗞》劇照。《颼颼咚隆喀嗞》劇照。

回溯親族往昔亦出現在《空景中的父親》(Background,2023),因為戰火而分隔德國與敘利亞的父與子,導演跟隨曾在德國留學的父親腳步,以電話彼端傳來的微弱話語、過往求學他鄉的老寫真為經緯,重溫父親曾經的生活。透過數位技術,將年輕時的父親肖像與此刻身處的空間重新疊合。

以難民身分停留德國的導演藉由時間的穿越接合空間的隔離,召喚一種仍處混沌的「在場」;但是在一張張後製的照片之外,是處於現場的導演面前更為巨大的缺位,而兩人之間斷續連接的通話,即便聲聲叫喚彼此並表示安好,卻在背後不止息的砲火聲中更顯悲愴。

《空景中的父親》劇照。《空景中的父親》劇照。

拔地而起:地緣的邊界

第12屆TIDF焦點影人、德國紀錄片大師──弗柯.克普(Volker Koepp)帶著新作回歸本次影展,《離散與恆留》(Leaving and Staying,2023)從一位流居他鄉的作家:Uwe Johnson發起提問,克普逡巡於Johnson的家鄉梅克倫堡(Mecklenburg),透過攝影機收錄廣袤原野、不息大川、水天一色,以及最重要的、大量訪問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Uwe Johnson為軸,收攏起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Uwe Johnson被部分人士譽為東德最重要作家,卻因其政治立場與寫作型態和當局不符而遷離家鄉,然而即便客居異地,Johnson 始終心懷故土。克普沿用他最為擅長的「地景電影」手法,再加上與在地居民深入的對談和理解,動用所有的旁敲側擊,採集陽光、汲取河水再收納風的聲音,看似結構鬆散卻又彷彿攤開一張大網,成功捕獲逐漸流失的記憶。全片平緩而舒心,但二戰以降綿延的戰火焦痕與獨裁陰影仍伴隨其中,延續至今。

《離散與恆留》劇照。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全面入侵;《鑄鐵蝴蝶》(Iron Butterflies,2023)聚焦於2014年所發生的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MH17)墜落於烏克蘭東部的事件。這起悲劇引發多國關注,也關聯烏俄兩國的緊繃關係。

導演在紀實畫面、舊有的國家宣傳片中摻雜大量黑白、實驗性質濃厚的藝術性重演片段,現實與魔幻的交錯,以影像形式重述這場悲慘的噩夢,勾勒出原先可能被忽略、或仍受忽略的現實。本作不僅揭示理應為此負責的俄羅斯如何試圖在權力作用下透過媒體掩蓋事實,亦指出早在將近10年前,俄國政權便已展現對於平民性命的毫不在乎。片名「鑄鐵蝴蝶」來自於擊落客機的導彈獨有的蝴蝶型破片,破碎的翅膀至今仍無法飛翔,而暴亂的開端早已有跡可循。

《鑄鐵蝴蝶》劇照。

海的彼岸:戰爭的記憶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亞、東南亞為歷史背景的《由島至島》(2024),是馬來西亞出身的台灣導演廖克發的長篇鉅作,長達290分鐘的宏大敘事由兒子的提問發起,二戰時期大量被派往南洋地區的台籍日本兵,作戰對象包括廖克發的根源,而彼時在那裡等著的,則是早幾步前往南洋、已於當地生根的台灣人。戰亂下的矛盾處境可見一斑。

除了身處殖民統治下、以日軍身分出戰的台灣人,還有長居南洋卻因台灣身分在開戰後受到當地政府拘捕、送往集中營的華僑;以及受到日軍認定為抗日勢力而在新加坡、馬來半島等地遭到大量屠殺的華人。這些關係紐帶僅只冰山一角,廖克發試圖梳理大時代下極為複雜且細緻的國族關係,探查大量文物、歷史文件,尋訪倖存者、遺族與任何直接、間接關聯戰爭的人員,所有大敘事的國仇家恨終將回歸攸關人性本質的探討。片中以戲劇方式重演台籍日本兵的景況,扮演的重現更加呼應了洪流下個體偽裝的無可奈何。

《由島至島》劇照。《由島至島》劇照。

同樣以二戰為背景的,還有回顧慘烈沖繩島戰役的《GAMA》(2023)。「GAMA」意指島上的鐘乳石洞窟,當年美軍登陸後,躲藏於洞窟中的平民因錯誤認知而恐懼於投降後,將遭到美軍處以酷刑及殘殺,導致集體自殺的慘劇。

影像形式簡潔,多數由導遊松永光男於洞窟中講述岩脈中所留存的歷史傷痕,彷彿一位說書人,或默片時代的電影辯士,毋須使用鮮明而具衝擊性的檔案或重演,而是在交錯開關的手電筒光亮、投射於岩壁上的陰影、細微卻清晰的水滴聲與飛機的轟鳴中,立體化深刻其中的記憶。這是千古流傳下來故事所蘊含的力量,亦為紀錄片所代表的本質之一。

《GAMA》劇照。《GAMA》劇照。

視與聽之外的

在土地上平緩隆起的蟻丘,不若崇山峻嶺那般高聳,然而其下卻隱藏著錯綜複雜、無法輕易看穿的複雜迷宮;而當清風拂過葉隙間發出颼颼聲響,不單單意味著消暑之氣,更可能是遠處雷鳴與暴雨的前哨。

最直接的感官現實之下,往往經由紀錄片帶我們潛入更深層的真實。

眼見不能為憑、耳聽不足為據,穿透陣陣流轉光影,TIDF持續向內探求紀錄片意涵,也深深向外挖掘、擾動真實的邊界,經由視覺與聽覺支撐的銀幕體驗從來不只如此,而是關乎那些視與聽之外的,無限可能。

2024TIDF台灣競賽入圍導演及貴賓合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