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拿著放大鏡到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不容錯過的精采展品
外觀與英國國家藝廊十分相似的奇美博物館,高掛著此次特展的主視覺。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畫作圖片版權:©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成立於1824年5月10日的英國國家藝廊,昨天開始慶祝200週年。它是全世界第1間以「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為名的美術館,珍藏品卻是來自歐陸的名畫遠多於英國本地的創作;這個國家級美術館如何發展成現今國際級的重要地位?而50位大師共52件真跡,要怎麼看出其中的門道與趣味呢?不妨跟著本文一起探訪其間的奧妙。
英國國家藝廊的源起可追溯自176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為蒐羅歐洲歷來具代表性的作品,做為國內藝術家學習的典範,所以倡議成立國家藝廊。1824年獲議會同意,買下當時金融家安格斯坦收藏的義大利、荷蘭、法蘭德斯和英國學派的畫作,成為美術館第1批典藏。之後的典藏擴充多以受贈為主,反映當時私人藏家的品味,主要為盛期文藝復興,其次是17世紀承續古典理想風格的畫作。
這種沒有明確收藏政策的時期長達近30年,期間比較不同類型的藏品來源,是英國實業家弗農捐贈了166件英國畫作;然後是畫家透納(J.M.W. Turner)逝世前決定把他所有作品捐出。幾個重要的收藏階段,還包括1855年開始擔任館長的皇家藝術學院院長伊斯雷克,主張應補充購進早期文藝復興畫作;1871年又購藏已故英國首相皮爾爵士的77件收藏品,包括荷蘭和法蘭德斯的繪畫;到了20世紀一次大戰後,又購進法國印象派畫作。
至於國家藝廊典藏特質的確立,關鍵始於1889年,富商亨利.泰德捐贈他的收藏品給國家藝廊,又出資籌建「英國藝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Tate Britain」於1897年開館,簡稱「泰德藝廊」。2個國家級美術館為區隔典藏屬性,國家藝廊決定把大部分英國畫作轉移到泰德,只保留1790年以前出生的英國畫家作品。
至今,國家藝廊共收藏13世紀中至20世紀初約2,600多幅西歐傳統代表性畫作,其中,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的英國繪畫「黃金時期」,在歐洲繪畫發展的脈絡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次「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來台,就是以濃縮版國家藝廊的概念展陳,分為4大單元呈現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並在各個時期的展區裡,依不同地域發展特色,架構出歐洲繪畫史長達400年的宏觀視野。
英國國家藝廊位於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北側,每年有超過300萬參觀人次。(奇美博物館提供)
10個小線索 看門道也看趣味
此次52件畫作的選件,主要以每個時期的代表性畫家各選1件;展場4大單元,依序是:「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著眼於15世紀、以義大利為主的繪畫,藝術審美觀從神過度到人的核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從歐陸南方擴散至北方,闡述宗教改革間接使藝術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英國18世紀盛行的各種文化交流,風景從畫作的背景漸成主角。「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現以法國為主的19世紀印象派所引領的革新觀念。
然而,每個世代都有各自流行的取裁,每一件畫作都有創作者想說的故事,或許是技法與構圖的巧思,也或許大畫面裡還藏有另一個小故事,讓觀賞者充滿驚奇或會心莞爾,誠如國家藝廊在官網為200週年揭示的標題:「讓人與畫相遇(bringing people and paintings together)」。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雙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又名〈加瓦聖母〉)。(奇美博物館提供)
◆紅衣 但不是主教
約1475,書房中的聖傑洛姆
安托內羅.達.梅西那為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南部知名畫家;此畫中身穿紅衣主教長袍者,是4世紀時將《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的聖人傑洛姆,或因此以紅衣主教長袍做為對他的尊崇。畫作前方的階梯有孔雀、鷓鴣與銅碗,分別象徵永恆、真理與純潔。背景窗外能看見綠意盎然的風景,右側的動物據傳是聖傑洛姆馴化自荒野的獅子,畫作空間感及人性化的描寫,使聖人的形象立體鮮明。
書房中的聖傑洛姆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局部)
◆原來邱比特是不愛神?
約1470–1480,阿波羅和達芙妮
皮耶羅.德爾.波拉尤洛來自佛羅倫斯,此作故事出自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描繪阿波羅被邱比特象徵愛情的金箭射中,迷戀上達芙妮,但代表憎恨的鉛箭卻同時間射向達芙妮,因此她央求父親河神皮尼爾斯將自己變成一棵月桂樹,以脫離阿波羅的懷抱。畫面中正是她手腳逐漸變成樹枝的場景。所以,原來邱比特其實是「不愛」神?
阿波羅和達芙妮
◆畫作中的宗教寓言
約1500,聖澤諾比烏斯的3個奇蹟
波提切利此作描繪佛羅倫斯主教聖澤諾比烏斯行3個奇蹟的故事,將不同時空的事件放進同一幅畫作中。左側2位年輕人因為毆打自己母親遭受詛咒,主教進行驅魔儀式,可見2隻惡魔從年輕人的嘴吐出;中央是一位哀傷的母親對著死去的孩子哭泣,經主教禱念,孩子死而復生;右側則是主教將手放在行乞盲人的眼睛上,助他重見光明。
聖澤諾比烏斯的3個奇蹟
◆提香肖像畫的4分之3視角
約1510–1512,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
提香是16世紀威尼斯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在20多歲時完成這幅作品,女士眼神沉著冷靜,以4分之3的視角直視觀者,服裝並不特別華麗,卻戴著許多珠寶,推測是流亡的貴族。前景有另一個側面半身肖像,這種表現手法是受到古羅馬浮雕藝術影響。這幅畫也為當時女性肖像畫樹立新標準。
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
◆肖像畫中的身分密碼
約1530–1532,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
北方文藝復興時期與南方展現不同的藝術風貌,出色的楊.荷賽特是宮廷畫家。這幅肖像畫中的女孩推測為丹麥流亡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兒多蘿西亞。穿著超過百顆珍珠的華麗服飾,顯示皇室成員的身分,但衣袖上的環狀圖紋已隨著時間從代表皇室的紫色褪成藍色。她手持同心圓組成的金色渾儀,顛倒的球體指著約北緯55度的位置,估判是父親失落的王國哥本哈根。
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
◆透納捐畫條件 要對看展出的畫家
1641,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克勞德
1837前,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透納
因為透納對於克勞德的推崇,於「透納遺贈」中特別要求自己的作品與克勞德的畫一起展示,因此,在國家藝廊是有2人畫作同時展示的部分。
但來台的這2幅畫因時序差約200年,無法對照展出。有趣的是,2幅壯闊的海景,都是想像的風景畫,克勞德描繪4世紀聖吳甦樂帶著萬名童貞女前往羅馬朝聖,回程途經科隆時,因拒絕與歐洲匈人結婚而被殺;透納畫的則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的女祭司海洛,與青年利安德悲劇的愛情故事。
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
◆哎呀,痛!卡拉瓦喬的那道光與蜥蜴
約1594–1595,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個性傲慢、叛逆的卡拉瓦喬,以非凡的技術與巧思將靜物畫與人物畫結合。此畫作中男孩滿頭捲髮、嘴唇豐厚,頭戴1朵玫瑰,前景許多精美的花果靜物,但男孩的表情卻顯出驚詫與痛楚,細看才發現,有一隻蜥蜴正咬著他手指,才使他痛苦地往後退;畫作似乎暗喻愛情或隱藏在美麗事物背後的危險。左上方傾瀉而下的那道光,使畫作更充滿戲劇敘事張力。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局部)
◆害羞 畫作中怎麼充滿性暗示
約1665–1670,旅館內部(破掉的蛋)
楊.斯汀是17世紀最受歡迎的荷蘭畫家之一,常以詼諧手法融入道德議題,充滿幽默、機智與戲謔。此畫女子一手護胸一手阻止男子掀起裙襬,一旁持酒壺者也盯著她,戴紅帽的男子則用手指塞菸草,流露出逾矩的意圖。地板上也充滿暗示性符號,隱喻陽具的煎鍋手柄指向3個男人、散落的貽貝有壯陽效果,破掉的蛋通常是指喪失美德,或代表男人受挫的欲望。女人左後方背對的小男孩,將手偷偷伸進罐子,意味著正受到那些男子帶給他不良的影響。
旅館內部(破掉的蛋)
◆畫中人 不忘秀一下時尚品味
約1638,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
1825,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
在國家策略性地急起直追後,英國出現了傑出的肖像畫家如湯瑪斯.勞倫斯,簡稱〈紅衣男孩〉的肖像畫,原來男孩身穿黃色衣服,因為委託畫作的父親收到畫作後覺得不夠理想,竟要求畫家改成紅色,沒想到真的「大紅」。而這種展現在服飾上的時尚感,其實早在勞倫斯之前,他所繼承的畫風,已在范.戴克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斯圖亞特兄弟的畫像裡,不僅強調奢華衣著的細節,右邊的哥哥還刻意掀開衣服一角,展現自信與優越感。
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
◆是因為站在日本橋還是白內障?這幅鳶尾花到底畫完沒?
約1914–1917,鳶尾花
這幅莫內作品〈鳶尾花〉,也是此次來台創作年代最晚的作品。莫內晚年在吉維尼花園嘗試以各種不同視角描繪鳶尾花,這幅根據猜測是站在園裡、橫跨蓮池的「日本橋」,往下俯瞰鮮花環繞的一道蜿蜒小徑。快速、自由的筆觸與粗獷的色彩,可見到畫布還有多處沒有塗到顏料,由於莫內過世時,畫作還留在畫室中,無法確認是否完成。
鳶尾花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