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愛抱怨 神救援
圖/陳佳蕙
身邊有愛抱怨的人,如果希望耳根子清淨或是真心想幫忙,還真得花些心思對應……
〈不必跟著煩〉視人而定 對應也不同
文/榆木澤(台南市)
是人就會有情緒,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大多數的人只能自我忍耐、排解,或是找人一起傾訴、談心。
我發現那種總是拿同一件事情來說嘴抱怨的人,根本就是口嗨!那時我會乾脆打斷對方想要一講再講的節奏,然後再趁機會轉移話題。如果真的避不掉,就適時回應一下,也不需多做反應,畢竟,他只是想抱怨,那我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另一種則是對方實際上真的很困擾,所以說出來表達怨氣,希望有人跟他一起同仇敵愾,另一方面想尋求解法跟意見。通常我會跟對方一起想方法來應對,過程中會摻雜一些俏皮、天馬行空的意見以及實際建議,若下次還是一樣的話題,就詢問之前的方法效果如何,然後繼續研究其他方法。不是將其視為負面,而是更傾向如何解決問題,解決了還有個成就感呢!
總結就是,人生真的是很漫長的一條路,需要在路途中有更多開心的事物,才能走得長長久久。
〈聽不聽隨你〉聽同事抱怨 當社交禮儀
文/Jason(台北市)
「大哥,有空一起抽根菸!」看著小李從經理辦公室走出來,對我做了這個邀請,我知道耳朵又得承受一陣子的抱怨了。
「經理真的太誇張了,我全部都照著他說的去做,結果還被他批評,昨天說的,今天自己又推翻,還說是我聽錯……」我也只能應和說著:「是啊!但或許經理也是受到公司的壓力才改的,也許除了照他說的做,還可以幫他多想一點……」
「我要是能想那麼多,那就是我做經理而不是他了。」聽到這,我知道對話差不多也該結束了。他從我這裡沒法得到共同咒罵的抱怨,大概會去找其他人吧!果然,之後小李抱怨的對象改成和他差不多同期的同事。
有些抱怨是抒發情緒,開導開導他,能夠轉向成正面的力量;但有些抱怨會落入負面循環,累積成為逃離的動力。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只能傾聽、偶爾附和,給些正面建議,但如何選擇,終究是個人意志的決定。更何況,我也只不過是個公司的社畜,同事的抱怨,就維持個正常社交禮儀吧!
圖/陳佳蕙
〈就當做善事〉解怨專線志工 拔苦予樂
文/巧爾(基隆市)
朋友三不五時抱怨日常種種,電話一講至少要半小時以上。其中有兩次過程讓我印象深刻。
有次,她為了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打電話來,我提了一些看法,她聽完後,說聲謝謝,立馬就掛斷電話。我猜她心中有定見,打電話只是在找認同,不需要我提建議。
另一次抱怨,我從頭到尾,除了哼哼嗯嗯,什麼都沒說,她盡情宣洩,一吐為快,倒完心裡垃圾後,她說:「謝謝妳聽我抱怨,我現在心情舒坦多了。」然後就結束談話,放下電話。我很驚訝,我什麼也沒做,只不過用哼哼嗯嗯的方式接住她的壞心情,讓她的情緒有出口。這是不說話比出主意、給建議好用的一次經驗。
愛抱怨者,因欠缺自我療癒的能力,只好向外求援找人抒發鬱悶心事。佛家言,拔苦予樂即是慈悲。能協助親友停止抱怨,心情轉歡喜也是善事一樁。所以,當親友來吐苦水,我就當自己是解怨專線的志工,同理她、耐心聽她講心事,再適時加入溫和的話語安撫她,待她情緒穩定後,事情可能就解決了泰半。
〈適時設斷點〉讓互動單純 遠離負能量
文/琥珀(彰化縣)
在社區大學認識一位大姊,被她健談的個性吸引,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姊妹。
後來在我上班時間大姊會突然打電話給我,一開始擔心大姊有重要的事要跟我說,但是,當我聽到大姊從電話那頭訴說女婿的種種脫序狀況,因為女婿學歷高收入好,她很無奈又不好意思去糾正;接著又抱怨丈夫對她的掌控,每次出去旅遊都要她陪著,不讓她休息,她覺得心累又無法拒絕。我意識到大姊正逐漸向我投遞負能量,當下次電話響起,我不再接起電話。
直到下班回家才回訊息告知,因為現在比較忙,上班時間不方便接聽電話。上社大課程時,休息時間大姊想與我交談,我會找她一起去洗手間,順便轉移話題,邀她參加音樂會;如果她看起來心情不佳,我會建議她學習靜坐,讓心靜下來。
不接電話只留訊息,分享音樂的美好,只談正向觀念與想法,這些可以讓彼此互動變得單純,也避免接收太多負能量而影響自己。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