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表演人物】擅長對話的舞蹈家─陳武康的芭蕾進化之路

2024/05/26 05:30

通往大劇院的樓梯下方是歌劇院中陳武康最喜歡的角落。(千北人攝)

文/千北人

台灣中生代舞蹈家陳武康近年創作能量豐沛,先與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跨界合作《問美.雲知道》,又和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共創《野台羅摩》。總是喜歡找夥伴一起完成作品的他,6月8、9日即將發表首次獨自面對創作的新作《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是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駐館作品。

2023年《野台羅摩》劇照,國家兩廳院委託製作。(陳藝堂攝)

紀錄片《九槍》 讓陳武康想起外公

導演蔡崇隆的紀錄片《九槍》赤裸裸地呈現了一名越南籍逃逸移工死前的最後身影。「那像是一段離奇的舞蹈。」陳武康形容,將近15分鐘的密錄器影像,移工身無寸縷、全身是血癱坐在地上,一下子拉住警車的車門把手,想要撐起身體,一下子又拖著自己藏進車底,但更多時候他只是仰望著天,好像千頭萬緒,「他是不是在想,為什麼我會死在這裡?」

「那個畫面讓我想起外公。」陳武康說,外公在他1歲時去了印尼,結果再也沒回來,「不知道當外公知道自己將客死異鄉,許多諾言沒辦法實現的時候,是不是也曾仰天興歎?」

一通越洋電話,告知了外公的死訊,起初沒有人有勇氣對外婆說,遺體當天火化,再見已是骨灰罈。好不容易盼來的愛情沒了,外婆開始日漸消瘦,整個家也一夕崩盤,是一段難熬的日子。陳武康說,母親常說2號外公非常疼我,「對我來說那就是個幻想,但似乎又能感受到他呵護。」

近幾年陳武康和皮歇.克朗淳有多次合作,對於東南亞有較多認識,去年起在國家歌劇院擔任駐館藝術家,就經常到東協廣場做田調,探問移工對於遷徙、離散、以及異地死亡的看法,逐步建構新作《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的樣貌。

「有一位住在台灣18年的外籍舞團老師,年輕時當看護被雇主愛上,就在台灣結婚生子,卻遲遲不願拿台灣身分;問她想過會死在哪裡嗎?她突然五內翻湧,相當激動。」這一幕,令陳武康印象深刻。

2024年《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劇照。(林峻永攝影,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從芭蕾王子到開創驫舞劇場

很多人對陳武康的印象,都還停留在明星般的「芭蕾王子」時期,他從2001年到2013年間是紐約Ballet Tech舞團獨舞者及首席舞蹈員。當初他在好友布拉瑞揚的建議下去了紐約,想知道芭蕾跳了10多年,究竟自己的程度在哪?但第一次去了舞團招考,對方就先問有沒有綠卡或工作簽證,讓他備感歧視。

後來遇見芭蕾大師艾略特.費爾德(Eliot Feld),陳武康也直接反問:「是不是沒有綠卡、工作簽證,就不要浪費時間?」對方將手搭在他肩膀上說:「我們是藝術家,我們來跳舞,不要想這些事。」結果順利錄取Ballet Tech舞團,日後靠著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綠卡。

2004年陳武康和當時的學弟、編舞者蘇威嘉一起創了驫舞劇場,有周書毅、楊育鳴等清一色男舞者。一開始陳武康覺得自己是厲害的舞者,並沒有想要編舞;2006年在《樓梯》中創作及演出「回憶」,讓他思考將跳舞的技術性收斂,尋找另一種表達的形式,並在2007年的《速度》嘗試集體創作。

《速度》拿下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領了獎金100萬元,清償了做舞團累積的債務。但他們也同時發現,共同創作仰賴語言溝通,用故事連接段落卻容易落入了戲劇語言的陷阱:在創作者沒有想說故事的時候,觀眾卻從故事感中產生了很多自我詮釋。陳武康回憶:「有一次在美國演完,一個女高中生跑來抱著舞者哭了好久,但我們卻覺得她是被音樂所感動。」

2007年《速度》劇照。(簡一夫攝)

為人夫、人父 幸福地記著外婆

「我們的行政能力沒有辦法讓所有的才華同時發揮,大家開始離開。」陳武康說,2008年《骨》、2009年《正在長高》之後,新的年輕團員進來,雖說是共同創作,過程卻經常是他和威嘉站在主導的位置;他們開始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像結合舞蹈、聲音、視覺與空間,在華山四連棟演出的《繼承者》。

2008年《骨》劇照。(陳長志攝)2009年《正在長高》劇照。(陳長志攝)2011年《繼承者-(II)》劇照。(陳長志攝)

「香港導演林奕華問我跟威嘉,你們要一起做雙人舞,那你們可以接吻嗎?」陳武康說,《兩男關係》花很長時間不在排練,而是做心理分析,嘗試理解,卻又讓你產生對彼此的不信任,「之前我們默契好到作品做一半可以相互接手,但做完《兩男關係》後我們就中斷了一起創作。」

2022年《兩男常罩》劇照,國家兩廳院委託製作。(陳長志攝)

之後蘇威嘉展開了10年大計《自由步》,2014年陳武康去紐約休息了半年,回國後與即興音樂鋼琴家李世揚展開了《混沌身響》計畫;2016年開始與皮歇.克朗淳進行跨國文化交流與實地探究計畫,發展出《半身相》,陳武康以一個在台灣的純外省第3代,對自我身分認同提問。

2016-2024年《混沌身響1》劇照。(驫舞劇場提供)2018年《半身相》劇照。(陳藝堂攝)

疫情期間,他和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合作半自傳性的《攏是為著.陳武康》,還邀請父母上台跳雙人舞,獲得了台新藝術獎。2022年他和蘇威嘉相隔10年再度合作《兩男常罩》,從兩人都單身到結婚生子,希望能夠永遠照顧彼此下去。

《攏是為著.陳武康》邀請父母上台跳雙人舞。(千北人攝)

為人夫、為人父的陳武康今年依舊行程滿檔,除了在國家歌劇院駐館外,還遠赴加州藝術學院駐村1個月,和旅美影像設計師孫瑞鴻合作發展中《明日公休》,他說:「駐館或駐村都很新鮮,生活被切割,瞬間從固定的行程離開,去了另一個時空跟特定的人聚在一起,你就可能發展出你不認識的自己!」

「我問過法師,外婆死後去了哪個時空?他說分散了,到處都可以。」陳武康說:「我時時刻刻都感覺到她在身邊,會難過、會哀傷,有無奈,但也很幸福地記住她。」這也是《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為什麼會取了這麼長名字的原因。

2019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劇照。(陳藝堂攝)

陳武康小檔案

◆台灣出生,2001年與紐約編舞家艾略特.費爾德展開12年長期合作。

◆2004年與友共創驫舞劇場,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

◆2007年,《速度》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

◆2009年任台北聽障奧運開幕式舞蹈總監。

◆2012年,《兩男關係》獲德國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首獎。

◆2011年開始,與不同領域藝術家進行跨界創作,包括展覽結合演出的《繼承者》,以及即興創作平台《混沌身響》。

◆2016年開始,與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克朗淳進行跨國文化交流。

◆2020年,共同編創及演出《攏是為著.陳武康》,並獲第19屆台新表演藝術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