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鄭順聰/台語若海,劇本是凝固的波浪

2024/06/07 05:30

《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封面設計者為廖小子,以金紙為書封構想。(木馬文化提供)

◎鄭順聰

此劇本書會造成以下現象:一齣戲排練的首件事乃讀本,得備好劇本供劇組依循,其堆高的氣勢如拜拜時疊起的金紙塔;演員與工作人員翻讀劇本時,好似摺金紙入金爐焚燒;演員上場排練,將劇本落在一旁,還以為是出殯隊伍沿路撒金。

凡入手阮劇團這金紙造形的劇本集,你與它的任何關係與動作,就像進入民俗宗教儀式,是祭拜,是招魂,更是面死亡而生的歷程。

拿金紙做發想來創作藝術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多是部分元素與風格襯底,很少像廖小子設計的《阮劇團台語劇本集》,有夠徹底,夭壽大膽――同時也是阮劇團暨阮友友的特質,想到就去做,實踐力超強,不畏外界的眼光,以台灣本土為基底,自信講出阮(gún)的名。

出版這套「金裝」劇本集,相當不簡單,阮劇團可走了二十一年:從嘉義高中的戲劇社萌芽,畢業後在台北讀書及出社會走跳,毅然決定回故鄉,成為嘉義縣登記立案第001的現代劇團,憑著一股傻勁,創辦「草草藝術節」,展開「小地方」計畫上山下海演戲給偏鄉的孩子看,阮劇團總是充滿想法盈溢活力,用台語(Tâi-gí)改編西方經典,移換為台灣情境,注入創意與土性脾性血性……上演一齣齣「阮特色」經典劇目,其間歷經數不盡的辛苦頓挫與轉型調整,逾二十年了,精選吳明倫與MC JJ合作的三部劇本出版:《熱天酣眠》、《愛錢A恰恰》、《十殿》,這獻給戲劇之神的祭品,豐盛別致超有誠意,金爍爍(kim-sih-sih)!

關於這三齣劇本之背景與內涵,以紅紙條套在一起的命運相繫小冊子,透過團員對談揭露內幕,更有專家的犀利評論,設計成《壹週刊》前輩《翡翠雜誌》那般的模樣,引誘讀者當做八卦刊物來窺探,既刺激又過癮。

然而,阮劇團更不簡單的,是要對百年來的台語劇本,進行美學與格式的冒險。

以台語(閩南語)發音之傳統表演藝術,無論是戲文、歌仔冊、布袋戲腳本等等,早期多用漢文(文言文)書寫,但遇到日常口語或不同腔調發音時,其標記多用俗字,系統非常混亂,若無口頭傳授與演員充實的腹內(pak-lāi,才學內涵),光憑文字,是無法百分百正確認讀的。

如此這般的情況,遇到新劇(sin-kio̍k,舞台劇)更顯複雜。尤其這二、三十年來,演員的台語能力大幅衰退,其訓練又多照本演出,不似經驗豐富的老演員隨性就是一場精采的活戲(ua̍h-hì,即興發揮),加上新創的台語劇愈來愈多樣,劇本的撰寫與格式就更顯重要了。

幸好公元2000年後,政府制定標準化的台語推薦用字,加上學校與民間對台語文之推展,這幾年台語發音的劇本,慢慢汰除俗字,歸於教育部的推薦用字,漸為劇場界與演員所接受。

2017年出版的《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分為標準化台語漢字版和華語兩本,合為一帙,編排精緻,風格華美,可說是台文劇本的先期模範(2023年李季紋又再出《1399趙氏孤兒》)。空了幾年,2020前衛出版的《南十字星》,則華文版台文版合為一本,開頭為推薦序與自序,劇本後頭接續創作說明與訪談紀錄。

2023年尾開始,台文劇本大爆發,台、華語交雜演出的音樂劇《熱帶天使》,劇本行進到台語發音的台文時,切出隔壁欄以橘黃字體華語翻譯,劇場指示用華語,中夾彩色劇照。令人激賞的是,書最前頭有版本與體例說明,後記與附錄則詳實記錄創作過程與場次資料,是相當亮眼的「全劇本及舞台影像寫真書」。

2024年初「台南400年」紀念活動上演的《1624》,可說是史上卡司與陣仗最華麗的歌仔戲盛會。此劇本書之編排,先是專家剖析歷史和劇作家導演的創作心聲,然後配合劇照介紹人物,接續五項幕後製作提要,壓軸為使用台語文標準字的劇本。

以上劇本書的內容編排、註解格式、附錄說明都不相同,各有其實用與美學考量,皆為台文劇本之纍纍果實。

回到《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其訪談論述與相關說明另立一小冊,劇本為完整的獨立體,演員與劇組可帶在身旁,隨時念讀並標記,專業且帶實際考量。因是橫排所以往左邊翻,右頁做為閱讀的順向,印上台語文定本,欄線清楚字體較大,翻頁的背後為華語翻譯,線細字小。也就是,同一張紙頁正台背華,公眾面為舞台語言,背面猶如翻譯,方便不同台文程度的使用者閱讀。

遇到難字或特殊發音直接在後頭括號標音及註解,不僅利於解讀,也利於劇組當場確認。因是雙語對照,舞台指示同步全台語――這指向台語劇場的下一步,不僅是舞台上的表演語言,若幕後的指示與專業術語也能全台語溝通並落實台文化,此為台語文真劇場之完成。

台語是遼闊的大海,蘊藏無盡知識與智慧,波浪粼紋變化萬端,有時洶湧有時柔和。戲劇就是某段時間的精采起伏,如照片般拍攝下來定形,成為劇本書,成為凝固的波浪,給觀眾與讀者咀嚼品味。

台灣現下劇團生存已是不易,台語更面臨強烈危機,在出版寒冬不知盡頭的當下,阮劇團敢嘗試比詩集還冷門的「台語劇本書」,可說是一種絕地逢生的倔強。我認為,此劇本書更強烈的企圖,是在較無閱讀劇本風氣與根底的台灣,用大膽強烈的美學風格,打破群眾對劇本的認知,從邊緣位置絕地反攻,試著從編輯、台文、劇場、藝術等四個面向,分進合擊,透過劇團的內部訓練,進入校園學院成為課本讀本,加上四處巡演之拓展浸潤,建立可長可久的SOP,讓表演風氣與戲劇教育釘根(tìng-kin,生根),翻轉台派的內涵與風格,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自信來讀gún的劇本。●

《阮劇團台語劇本集》別冊,收錄團員專訪、深度劇作介紹。(木馬文化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