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處處都是外人─2024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
在軍火庫展區的義大利國家館外的運河旁,懸掛著各種語言翻譯的字樣,從語言中的「外語」突顯差異性。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處處都是外人!廣義的解釋,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不同,或自認為有異。
比如字義上的外人相對於自己人,而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場域,本質上就處處都是外人,不僅多數非威尼斯人,也非義大利人,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各種不同種族、膚色、語言、國家的人,也互相視對方為「外人」。
策展人認為,在這個充滿各種戰爭和危機的世界,人們跨越國家、領土和邊界流動,連帶引發的危機,包括語言、翻譯的危險和陷阱,突顯了因身分而導致的差異,如國籍、種族、性別、性取向、自由和財富等。無論走到哪裡,總會遇到外人,甚至自己的內心深處也住著一個外人。
創立於1895年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24年來到第60屆(Biennale Arte 2024),自4月20日開展到11月24日。固定展出的主要類別,包括大會主題展(The Curator’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國家館(National Participations,今年有88國)、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30個參展單位,台灣為其中之一)等。
水上巴士碼頭的雙年展布旗。
踏破鐵鞋前 先聚焦大會主題展
威尼斯雙年展有2個主要展區,分別是「Giardini」(綠園城堡)與「Arsenale」(軍火庫),裡面各有一個大會主題展館,以及許多如外交使館般固定存在的各國「國家館」。因為2大展區腹地有限,後來加入的「國家館」,多數散置在威尼斯市區,比如今年教廷就選在朱代卡島(如右上角所示威尼斯地圖,乍看像一個盤子上有條魚,朱代卡島就是那個盤子,而雙年展主展場與聖馬可廣場所在,就在魚身右側)上的女子監獄;平行展參展單位也一樣各憑本事,在市區甚至離島尋覓適合自己的展覽場域,比如台灣館就在聖馬可廣場旁的普里奇歐尼宮。
從雙年展地圖上標示出的國家代號與平行展編號,可發現展覽散布在整個城市。
2大主展區至少各需1到2天才能瀏覽完畢,而分布在市區大街小巷的國家館與平行展,只有水上巴士或水上計乘車可代步到碼頭,多數都要靠步行,因此,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必須有「踏破鐵鞋」、腳底踩出水泡的心理準備。參觀大會主題展,可說是最省力的開端,但2大主題展館場域也都至少各約需要半天時間。
雙年展129年來首度啟用來自拉丁美洲的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事實上,他也是地球儀上所謂南方世界(Global South)的第1位策展人。雙年展主席布塔福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在介紹這位策展人時說:「若將羅盤擬人化,北方在頭上戴著高帽子,南方在腳下,赤腳就不用說了。」這意味著雙年展期盼拓展藝術視野的企圖,為那些以前從未參加過的藝術家提供特權,也在英語圈以外的現代主義道路上投射出不尋常的光芒。
跨越邊界的流動 外人無所不在
佩德羅薩參考義大利裔英國藝術團體克萊兒.方丹(Claire Fontaine)2004年的作品,揭示今年主題「Stranieri Ovunque」,它是21世紀初,義大利杜林(Turin)種族主義與排外主義團體的名字,英文翻譯成「Foreigners Everywhere」,中文翻譯「處處都是外人」。
今年主題「Stranieri Ovunque」刻意翻成多種語言展示,中文翻譯成「處處都是外人」。
佩德羅薩將展覽分為2大主軸,「Nucleo Contemporaneo」(當代核心)與「Nucleo Storico」(歷史核心)。其中,「歷史核心」又分為「肖像」、「抽象」和「處處都是義大利人」(因各種原因移民到他國的義大利人)。
主題展邀集了來自80個國家共331位/組藝術家,也是史上之最。在主題的核心意旨下,本屆雙年展堪稱最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一次,也因此,見到很多具有編織性或陶瓷手工質感的作品。評價相當兩極,有人笑比上一屆策展人為女性主義邀請了9成以上非男性藝術家,這一屆則像開了世界原住民大會。
不過,主題展仍有非常多令人眼睛一亮或引人駐足深思的作品,加上佩德羅薩超強的布展功力,整體呈現了繽紛多彩又充滿活力的氣質。
精采作品巡禮
軍火庫
1.軍火庫主展場入口處,奈及利亞裔英國籍藝術家印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的雕塑〈難民太空人Ⅷ〉(Refugee Astronaut Ⅷ),裝滿逃難用品負重前行,他鄉如同登月般充滿未知,自己也是外人。
奈及利亞裔英國籍藝術家印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的雕塑〈難民太空人Ⅷ〉(Refugee Astronaut Ⅷ)。
2.金獅獎最佳藝術家得主是來自紐西蘭的毛利族裔藝術團體Mataaho,作品〈Takapau〉以編織概念打造了一個包覆整個空間的巨型網狀裝置(材質為聚酯hi-vis繫帶、不鏽鋼扣環、J形鉤),源於毛利民族的編織藝術傳統,評審認為造形優美,且展現集體創作的爆發力。
紐西蘭的毛利族裔藝術團體Mataaho,作品〈Takapau〉。
3.紐西蘭雕塑家布瑞特.葛萊漢(Brett Graham)〉作品〈荒地〉(Wastelands),將傳統毛利人存放食物的儲藏櫃「pātaka」裝置了輪子,暗示必須移動。「pātaka」通常飾有華麗雕刻以彰顯財富地位,但此作卻覆滿傳統食物鰻魚,因為政府通過《荒地法案》,認為毛利人生存資源的沼澤地是「荒地」,藝術家便以此作提醒世人,應尊重原住民自然的文化。
紐西蘭雕塑家布瑞特.葛萊漢(Brett Graham)〉,作品〈荒地〉(Wastelands)。
4.來自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歐馬爾.米斯馬爾(Omar Mismar),馬賽克畫作〈鏡子中的兩個身分不明的戀人〉(Two Unidentified Lovers in a Mirror ),大膽塑造了酷兒生活的明確形象,但這在黎巴嫩被認為是不自然的,而巧妙運用鑲嵌物的重新排列,則使形象的明確性去識別化。
歐馬爾.米斯馬爾(Omar Mismar),馬賽克畫作〈鏡子中的兩個身分不明的戀人〉(Two Unidentified Lovers in a Mirror )。
5.阿拉伯吉達藝術家達娜.阿瓦塔妮(Dana Awartani)新作〈來吧,讓我治癒你的傷口,讓我修補你斷裂的骨頭〉(Come, let me heal your wounds. Let me mend your broken bones),將染色的絲綢撕開再細細縫補,象徵用藝術療癒戰爭的創傷。同時以此記錄了加薩戰爭,每次爆發新的衝突,作品的篇幅就會擴張。
阿拉伯吉達藝術家達娜.阿瓦塔妮(Dana Awartani)新作〈來吧,讓我治癒你的傷口,讓我修補你斷裂的骨頭〉(Come, let me heal your wounds. Let me mend your broken bones)。
6.阿拉瓦尼藝術計畫(Aravani Art Project)是一個由順性別和跨性別女性組成的集體。在軍火庫牆面上這幅名為〈水鋁石〉(Diaspore,一種可產生多種變色效應與閃爍度的寶石)的壁畫,對跨性別者所經歷的轉變、煩躁和接受的過程表示認可。明亮的色彩展示了跨性別者擁有的可能性,超越了社會狹隘的刻板印象,既呼應了印度的背景,也放大了經常出現在他們作品中的LGBTQI+和跨性別旗幟的顏色。
而前方面對著壁畫站立的,是藝術家「Puppies Puppies」的雕塑作品,真人大小的青銅雕塑〈跨性別女性〉(Trans Women),取自藝術家身體的3D掃描。〈電動洋裝〉(Electric Dress)則是引用日本知名藝術家田中敦子1956年的同名作品,紀念2016年奧蘭多酷兒夜總會Pulse發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中喪生的人們。洋裝上的LED燈會隨心跳閃爍,並循環出現彩虹色。
阿拉瓦尼藝術計畫(Aravani Art Project)在軍火庫牆面上這幅名為〈水鋁石〉的壁畫。而前方面對著壁畫站立的,是藝術家「Puppies Puppies」的青銅雕塑〈跨性別女性〉。
7.本屆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義大利裔巴西藝術家安娜.瑪麗亞.瑪悠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1件小型作品〈1942年〉被選進大會主題展的「處處都是義大利人」展區,瑪悠利諾出生於1942年,那年也是二戰盟軍轟炸義大利,燒成中空的義大利地圖,表達身為移民的藝術家,在尋根的歷程中,有對祖國的陌生與疏離感。
義大利裔巴西藝術家安娜.瑪麗亞.瑪悠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作品〈1942年〉。
綠園城堡區
1.綠園城堡中央館今年外牆的大型壁畫〈鱷魚橋〉(kapewë pukeni)神話,由來自巴西亞馬遜雨林原住民部落「Huni Kuin」的藝術家團體MAHKU繪製,描述亞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橫亙著白令海峽,鱷魚為換取食物,同意揹著人類穿越海峽,沒想在過程中人類背叛,獵殺了1條小鱷魚,最終淹沒在海底,並由此導致不同人與不同地方的分離。
綠園城堡中央館今年外牆的大型壁畫〈鱷魚橋〉(kapewë pukeni)神話,由來自巴西亞馬遜雨林原住民部落「Huni Kuin」的藝術家團體MAHKU繪製。
2.今年同時獲得終生成就金獅獎的埃及藝術家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在中央館入口處做為「當代核心」展區的標誌性作品。位於展場中央的〈游牧房子〉,重現曾居住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中部的貝克提克(Bektik)游牧社群,象徵女性之家的圓頂帳篷Topak Ev;〈流亡是一項艱辛的工作〉(Exile is a Hard Job),則是用海報及影片記錄移民和流亡者的生活和經歷。
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作品〈游牧房子〉。
3.「歷史核心」主題「抽象」展區中,伊歐內.薩達尼亞(Ione Saldanha)的竹裝置〈Bambus〉, 透過支撐物的有機性,使繪畫具有雕塑特性。創作過程從收穫竹子開始,等待乾燥一年多後,將其打磨並塗上5層白色油漆。然後在竹子周圍,透過薄塗壓克力顏料色彩的探索,呈現筆觸與手感。此展區試圖建構抽象藝術脫離歐洲構成主義幾何傳統的發展。
伊歐內.薩達尼亞(Ione Saldanha)的竹裝置〈Bambus〉。
4.南非藝術家加布列.哥利亞(Gabrielle Goliath)的「個人帳戶」,自2014年在約翰尼斯堡、科莫和愛丁堡等城市開展。利用錄像和聲音裝置,記錄了有色人種、原住民、女性、酷兒、非二元性別和跨性別者的證詞,揭示父權制、種族化和殖民秩序涉及的暴力和創傷,也揭示了倖存者逃脫壓迫的策略。哥利亞鼓勵受壓迫者說出自身經歷,但隱藏錄像中的語言,只留下不可辨讀的呼吸與吞嚥聲,讓傾聽者無法具體窺探。
南非藝術家加布列.哥利亞(Gabrielle Goliath)的「個人帳戶」。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