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溫暖人間】愛與希望 守護弱勢兒

2024/07/15 05:30

採訪報導/記者凌美雪

社會上有許多特殊孩子需要給予多一點關心與愛,除了專業合適的安置機構,政府也大力推廣去機構化的團體家庭。鄧馨庭與菲律賓籍先生田安克共同創辦的「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便親力實踐,為照顧受虐至重殘的兒童,提供全年無休的照顧服務,並提供早療、語言治療和心理諮商等。

鄧馨庭(前排右一)與先生田安克共同創辦「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三個女兒也都會到協會幫忙。(記者凌美雪攝)鄧馨庭(前排右一)與先生田安克共同創辦「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三個女兒也都會到協會幫忙。(記者凌美雪攝)

擁有馬尼拉德拉薩大學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的鄧馨庭,與先生田安克博士在年輕時就搬回台灣定居,田安克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也是經過認證的運動療法專家。兩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育有3個女兒,夫妻除投入「團體家庭」工作之外,也於週六辦理各種特殊兒少照顧及增能課程,協助弱勢兒及其家庭走出生命的困境。

「愛與希望」週末課程多元,中午提供自助餐,對所有弱勢家庭都是免費。(記者凌美雪攝)「愛與希望」週末課程多元,中午提供自助餐,對所有弱勢家庭都是免費。(記者凌美雪攝)

〈幫助要及時〉從幫難民開始 延續團體家庭

談到創辦「愛與希望」的機緣,鄧馨庭說,因為先生40歲時突然不安於現狀,希望到戰火中幫助沒有辦法受教育的孩子。為此,一家人輾轉搬到土耳其離敘利亞開車45分鐘就可到的小鎮,先生在當地的學校教書。後來因為戰地真的太危險,每天出門都戰戰兢兢,為了全家人的安全,決定搬回台灣,並在台灣延續對需要受照護兒童的協助。

回台後有一天,他們遇到無家可歸的孩子,據說是被原生家庭打到極重度腦麻,沒有自理能力,看似靈魂被困在無法動彈的身體裡面,腦麻又影響到吞嚥,導致骨瘦如柴,他們決定養育這個孩子,也因此走上監護家庭的道路。

回到台灣,一方面持續迎接新的孩子,另一方面也關注轉出的孩子。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甚至賣房籌措經費,「我們把經費用在提供完善的照護,讓我們的團體家庭,提供像家一樣的環境與溫馨。」鄧馨庭說,「一般認為讓孩子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恩典了,可是我認為,不論他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都是寶貴的,我們愛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孩子,我就是他們的媽媽。」

由於照顧弱勢兒所需經費龐大,除了接受社會捐款外,協會也自製商品做愛心販售,甚至舉辦募款餐會,多管道募集經費。對鄧馨庭來說,這份志業不談永續,談的是及時實際的協助。

〈全家一起來〉我的媽媽 也是大家的媽媽

「愛與希望」另有週末課程,每個週六上午像上教會一樣,由家長帶孩子來上課,有唱唱跳跳的兒童英語課、學習團隊互動的遊戲,還有認識動植物的課程,中午提供自助餐,對所有弱勢家庭都是免費。

其中,發展比較遲緩且有情緒問題的小明(化名),家長在一個慢飛天使的群組裡得知「愛與希望」,就陪同小明一起來上課。爸爸說,小明來了以後就比以前改善,至少上課坐得住,挫折容忍度變比較好,情緒失控炸開的情況也變少了。

來協會上課的孩子都很開心,連帶家裡的氣氛也改變了。(記者凌美雪攝)來協會上課的孩子都很開心,連帶家裡的氣氛也改變了。(記者凌美雪攝)

另有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症、情緒障礙與中度智能不足等共病,社交跟人際關係都有嚴重問題,由媽媽陪同,去年開始來上課,發現孩子每次來都很開心,連帶家裡的氣氛也改變了。

鄧馨庭3個女兒也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每週六都會到協會幫忙。

談到爸爸媽媽做的事,大女兒說,「他們是只要看見哪裡需要幫忙就會去做,這是我上大學之後,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才發現的,跟別人比較不一樣的價值觀。」在這裡看到的媽媽,「是大家的媽媽」,最珍貴的感覺是,「當看到受照顧的孩子開心表達對你的愛,就會覺得很觸動。」

了解更多活動與協會理念,請見「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網站www.taiwanlove-hope.org。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