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 書畫之間,筆墨當隨時代─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

2024/09/14 05:30

孫在馨1956年作品〈李忠武公碧波津戰捷碑拓本〉。孫在馨1956年作品〈李忠武公碧波津戰捷碑拓本〉。

文.攝影/林昱晴

是謹守古典風範,還是尋求突破創新?韓國書藝界的時代革新與書寫實踐一脈相承。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分館之橫山書法藝術館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歷時3年籌劃舉辦「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為了促進國際書法藝術的交流,首度於台灣完整呈現韓國20世紀以來的重要書藝作品,勾勒出韓國現當代書藝的發展歷程,揭啟書法藝術在東亞美學版圖的賞析與論述視野。展期至10月21日。

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書法向來被視為是形與意相互結合的表徵。在東亞文化圈中,「書」在現代中文被稱為「書法」,在日本則被稱為「書道」。而在韓國,朝鮮王朝時代之前稱其為「書」,在日本殖民時期則稱「書道」。1945年韓國光復後,韓國國學大師孫在馨提出了用「書藝」一詞取代「書道」的主張,不僅是為了擺脫日本殖民時期的負面印象與記憶,更是為了突顯當時現代藝術所追求的創造性,一方面蘊含東方書畫觀念中「書即畫、畫即書」的傳統,一方面也表現出參與新藝術運動的積極性。此外,孫在馨主張韓國的書藝文化應該從傳統士大夫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之中獨立開展而出,他認為:「孔子所言的『藝』包括六藝,所以書藝是最具人性的藝術。」

「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原於2020年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分為「書如其人:韓國近現代第一代書法家」、「再談書藝:現代書法的實驗與突破」、「以書繪畫 以畫寫書」、「融入設計 擁抱日常」等4個主題,藉由37位藝術家、95組件作品,呈現韓國書法自傳統的延續、經歷日本殖民時期(朝鮮美展)和國展,並進入現代化的過程,展出作品包括光復後韓國國展第1代的代表作品,以及現代書法和設計書法等多種形式的發展趨勢,探討書法對韓國近現代藝術的時代意義。

書如其人,藝術追隨心性

為什麼要以「美術館裡的『書』」做為策展主題?因為在韓國光復前後,大眾認為書法缺乏現代性和藝術性,應該屬於博物館,而非藝術的範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裴原正系統性地規畫了展覽,檢視現代韓國書法文化奠基與演變的歷程。韓國第1代近現代書藝家多為篆、隸、草、行、楷五體兼擅的行家,他們從未輕忽傳統書法是反映「文字香、書卷氣」的典範,始終致力於書法藝術價值的定位與推廣。這群韓國書藝第1代的開拓者們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生活在社會和文化變革最為劇烈的時代,身為「書法現代化」的先驅,他們在筆墨之間展現了各自的書藝特長,用原創的書法語彙及智慧,詮釋了藝術追隨心性的本質和人的創造本性,將個人生命感悟與創作的磨練,沉澱於墨色之中,以此展露書藝家敏銳而獨到的審美視角,因此可以透過他們的作品,盡覽「書如其人」的真諦。

步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孫在馨〈李忠武公碧波津戰捷碑拓本〉,這是韓國近現代書藝作品中第1件融合漢字與韓文的代表之作,藉由16世紀名將李舜臣以12艘板屋船擊潰豐臣秀吉侵戰的330艘船艦,此一世界海戰史傳奇,強化二戰結束後韓國光復的民族意識。孫在馨的漢字篆隸書體開創了韓國「國文書藝」的全新篇章,重振書法的藝術性,將韓國的書藝發展帶往跳脫日本書道的轉捩點。

金忠顯的〈趙星臣陶山歌〉透過韓文和漢字混用的書藝,融合韓文字母的疏簡與漢字的緊密,追求造型的完美與視覺的穩定。金忠顯一生堅持並力行「韓漢文書藝並進論」,在尊重韓文和漢字書法筆意的同時,追求書藝的新生命力,創造出兼容韓文行書、韓文楷書和漢字書藝的「一中體」。

金忠顯1963年作品〈趙星臣陶山歌〉。金忠顯1963年作品〈趙星臣陶山歌〉。

金膺顯接受清代碑學思想,將北魏的書風引進韓國書藝,並成立韓國第一個書法研究團體「東方研書會」。他擅長「刻骨銳意」的行楷書,在考證存世的「廣開土大王碑」拓本後,金膺顯指出「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博物館所藏者較可信」,因此以此拓本臨書,根據碑體創造出富含韓國民族美學意識的字體。

金膺顯2003年作品〈廣開土大王碑臨書〉。金膺顯2003年作品〈廣開土大王碑臨書〉。

書外求書,探索書法本質

濟州島出生的玄中和曾在日本學習書法,向松本芳翠與辻本史邑習藝,因此書法風格近似於日本的前衛書法。他觀察生活當中樹木的姿態,透過對自然的理解來領悟書法的神妙,書體當中呈現自然萬物時態的形貌。這種方法重新思考古人「書外求書」的觀念,即藉由書法之外的研究,來深入探索書法的本質。玄中和行草作品〈醉是僲〉的筆韻宛如仙鶴飛舞,大氣磅礴又不失輕盈自由之感,將精神的形象化為律動與飛白的墨線造型,予人飄飄欲仙的視覺感受。

玄中和1976年作品〈醉是僲〉。玄中和1976年作品〈醉是僲〉。

女性書藝家李喆卿終其一生引領著韓文「宮體」的推廣。日本殖民後,由宮女和首爾的士族婦女傳承的韓文「宮體」逐漸失去其華麗精緻的美感,而偏於基礎技巧的雕琢。李喆卿意識到這個問題,基於她的實踐經驗和理論體系,針對小學、中學和一般成年人編寫韓文書藝教材。

李喆卿1983年作品〈韓龍雲您的沉默〉。李喆卿1983年作品〈韓龍雲您的沉默〉。

徐喜煥有句如座右銘一般的警句,即書藝是以實用為基礎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用優美的文字來欣賞美的文化。他擅長結合古典金石文和漢代的隸書,將漢字書法的古拙筆劃和雄偉氣勢融入韓文當中,創造獨樹一格的「平步體」。

徐喜煥1986年作品〈點亮燈芯,今天光芒萬丈〉。徐喜煥1986年作品〈點亮燈芯,今天光芒萬丈〉。

柳熙綱的筆法一如其字號「劍如」,筆劃狠毅,就像劍道中揮劍、穿刺、切割、豎立、擋擊和停滯等動作。柳熙綱的〈南無阿彌陀佛─阮堂靜偈〉用帶有北朝碑體書風的隸書,寫出宛如佛塔造型的「南無阿彌陀佛」6個大字,將金正喜的偈語用極度隨性的行書共構組合,整體風格受到日本書道的影響。

柳熙綱1965年作品〈南無阿彌陀佛─阮堂靜偈〉。柳熙綱1965年作品〈南無阿彌陀佛─阮堂靜偈〉。

點線之間,觀看的書法

隨著書藝家追尋現代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與確立,在西方藝術視角和審美的導入下,韓國書藝邁向與時俱變的階段,融入了當代藝術、抽象繪畫的創意表現元素,將筆墨蘊含的情意感知無限拓延,不僅是文字記錄的載體,也不僅是傳統文人氣象與意念的集聚,更進化為當代藝術美學中的東方創意系統。策展人裴原正特別指出,傳統書藝基於文字和書藝的一體化,韓國近現代書藝則更注重書藝形象而不是文字的可讀性,更注重「觀看的書法」而非「閱讀的書法」。這反映了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也使書藝能夠與其他類型的藝術進行交流和融合。

現代畫家李應魯期許引領東方繪畫進入現代化,與此同時,他也高度重視書法的抽象性。他曾表示:「對我來說,可以轉向抽象畫的創作是源於書法,也歸結於書法。由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構成性的圖像世界。就像我國的古老碑文一樣,那塊古老石頭的質感、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等,在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風雨洗禮之後,石碑上的文字顯得異常美麗。我對這樣的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研究有關文字的技法。」基於傳統文人畫的書畫同源,李應魯的〈生脈〉以象形文字為起源,將東方書藝的寫意融合抽象藝術,被視為韓國東方繪畫中首件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

李應魯1950年代中期作品〈生脈〉。李應魯1950年代中期作品〈生脈〉。

擅長描繪水滴的金昌烈,以〈千字文〉文字構成畫面的背景,與閃爍的水滴形成對比,基於他長期以來對於書法的研習,選擇〈千字文〉並非偶然,而是藝術家強化透過水滴所映現的東方宇宙觀。「單色畫」代表藝術家李禹煥曾說:「我從小就一直學習繪畫和書法,而受到最多的就是點和線的訓練。在繪製點或線之間,有生與死的概念,而為了讓作品富有生機,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訓練。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點一個點,以及如何面對一條線。點連成線,透過不同的組合方式,點有時會成為山,有時會成為石,這已經是東方繪畫哲學的一部分了……點和線可以構成所有的繪畫。」在李禹煥的創作觀點裡,不僅僅是繪畫,整個宇宙都是由點和線構成的,「世界始於點,也終於點的這一思想,從遠古時代便一直存在,而我也逐漸領悟,並將它與我融為一體。」

金昌烈2007年作品〈回歸SA07012〉。金昌烈2007年作品〈回歸SA07012〉。李禹煥1984年作品〈東風84011003〉。李禹煥1984年作品〈東風84011003〉。

隨著「韓流」(Hallyu)從亞洲的區域性文化發展,演變為席捲全球的文化現象,韓國書藝也轉化為模擬毛筆觸感的字體設計,迅速在廣告、電影、電視劇、商品標誌等大眾流行文化中廣泛傳播,與流行音樂、影視等,共同成為日常文化景觀與感性的視覺藝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