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北美館飛地展 聚焦28位不同世代女性藝術家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304×624公分,2009-2011。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邀請蕭琳蓁策畫,聚焦台灣195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或於70至90年代接受國際藝術思潮洗禮,以及X世代後等28位女性藝術家,近112組典藏作品及文獻,呈現女性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如何承載當代藝術多元的內在情狀與創作歷程。即日起至12月15日,在北美館登場。
吳瑪悧,《墓誌銘》,錄像、噴砂玻璃,依場地而定,1997。(記者董柏廷攝)
展覽以人文地理概念「飛地」為題,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此展藉著此詞的隱喻,透過女性藝術家的作品,談女性在不同時代當中如何面對自我跟外在的世界。「藝術家們透過藝術創作,讓各自的生命故事,深刻表達出來。近來北美館收到大批前輩藝術家捐贈的作品,其中包括五月畫會創始人之一李芳枝以及曾瓊娟的作品跟文獻檔案,也是第一次收到作品之後,初步整理,並於此展露出部分作品。」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即日起至12月15日登場,北美館長王俊傑(末排左4)、策展人蕭琳蓁(2排左6)、參展藝術家及家屬代表合影。(北美館提供)
策展人蕭琳蓁說明,展覽靈感來自英國知名女性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散文集《自己的房間》,指出在女性多重身分之中,附屬角色經常優先於自我,藉此呼籲女性應從爭取屬於自己的空間開始,獨立思考,自由創作。同時突顯社會中相對弱勢者在文化脈絡中的處境,及其超越困境的能力。
展覽以「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借用〈窗〉、〈歲月流逝〉與〈燈塔〉3個篇章,延伸成為展覽子題,分別探討日常生活的真實、時光的變遷與生命意義的追尋,並邀請觀者隨著作品的軌跡尋得藝術家多重的生命故事。藉女性視角看待受社會結構宰制的群體及個體,並從其作品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心理空間、個人空間與生存空間,展現人們以多樣形式擴展自由度及心靈向度,進而造就能夠無懼尋得自己的「飛地」。
此外,北美館亦特別規畫「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3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展覽詳詢北美館官網。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