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書與人】 我不是我的我,寫作本身就是尋隱 - 伍軒宏談《尋隱劍》
伍軒宏在京都岡崎蔦屋書店前。(陳沁如攝)
專訪◎翟翺 圖片提供◎伍軒宏
伍軒宏新作《尋隱劍》。
「我們總期待終局之戰,但現實往往很sloppy。」訪問一開始,我就問伍軒宏為何在《尋隱劍》最後給讀者有如《等待果陀》的結尾。等待大戰但大戰遲遲不來,劍雨飄花但不輕易拔劍,在伍軒宏筆下,江湖不只是一個人的武林,更是一個人的道心。
往室生寺奧院途中。室生寺奧院乃伍軒宏寫《尋隱劍》構思場景的參考。
新書《尋隱劍》講述滅佛時期,孤島出身的鏢師德宇受託護送佛像,捲入黨派鬥爭,跋涉凶險,任務逐漸轉為尋找「百手書生」。區區書生何以威脅朝政?一介鏢師,是大局下的棋子,還是棋桌上的選手?帝國滅佛與孤島垂外,又藏有多少政治寓意?
伍軒宏寫《尋隱劍》時,部分參考書籍。小書架上,是他所寶愛的佛像。
回答上述問題之前,不妨看看伍軒宏後記所言,其「借用文類元件,選擇性配置」,所以「不見得達到武俠的期待」。說明了《尋隱劍》對武俠這類型既犯險又擴充,戰戰兢兢的寫作姿態。
「刀鐔」在《尋隱劍》裡占重要地位,此為伍軒宏三件個人收藏。
在支持暴政也是自由的年代
「馬醉木」(左,翻拍自入江泰吉《奈良大和路》)在書中具關鍵作用;「一切經藏」為三井寺藏書閣,內有「八角輪藏」(右,翻拍自明信片),亦與書內某段有關。
何以言擴充?首先是《尋隱劍》的世界觀,關乎伍軒宏有話要說的寄寓,「我想寫一個抗暴的故事――說抗暴可能太強烈,應該說反對箝制,反對不讓別人說話,而滅佛就是箝制自由。」為何想寫反對箝制的故事?「這幾年世界發生很多事,原先認為不需要注意、已成歷史的都跑出來了,例如法西斯、極權,這逼使我回去看分析法西斯的書,但同時我們在一個更自由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偏見,覺得有偏見怎樣?很多人也有偏見啊。所以暴政也能支持。」
《尋隱劍》中描寫較多的食物:客秋包。
在暴政隱然重回的自由年代,伍軒宏讀到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圓仁遇會昌法難寫進《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便想把滅佛當做小說背景。這是《尋隱劍》小說內外,惘惘的威脅,而其中帝國與孤島的對立,前者對後者的併吞欲望,則是另一個更顯著的政治寓意。
不能直接寫政治小說嗎?伍軒宏的回答既簡單又複雜,「真正寫小說的人,不是我,是另一個人,要逼他出來寫才行。很多人問我想寫什麼,我回答不出,因為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寫作對我來說,像是『被駭』。」也因此,《尋隱劍》距離上一本《撕書人》有六年之久,期間其他寫作計畫都作廢,就連《尋隱劍》也差點難產。
2021年開始寫,寫了幾個章節停下,2023年繼續寫,但一整年邊寫邊掙扎,直到今年才振作寫完。「你問我怎麼寫完的?我都還是不大清楚,小說章節雖然都在腦中,但血肉細節需要衝動才能寫出來。」伍軒宏坦承自己不是一個很有紀律的寫作者,「如果我是更有效率的作者,就不會只有兩本書了。」
「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自己。」訪談中場,伍軒宏丟出了這句話。一個不了解自己的寫作者如何寫作?或者說,寫作者通常不會這般坦然。這引我好奇了,問道是不是因為他沒有很強烈的訴說欲望呢?
伍軒宏稱是,自認不是年輕就創作很多的人,因為那需要有很多話想說,但他,「沒那麼多題材跟感覺需要去處理,也有部分被研究消耗了,所以很多年沒注意文學作品,都在搞理論,但久了感覺理論有限,應該回到最早被吸引的地方――寫作,所以借用一些故事架構,把心情串進去。」《撕書人》如此,《尋隱劍》亦是。
點到為止的美學來自文學啟蒙
所謂最早被吸引的地方,繫乎《尋隱劍》其二對武俠的擴充:點到為止的美學。這點可從小說最先出現的比試看出,主角與前捕頭一場「無須求勝」的過招,雙方一攻一守,說是比畫武功,更像禪定。這是《尋隱劍》做為「武俠」最險棋,也是伍軒宏最高明處,把動刀弄劍寫成世故的展現,人情的試煉。
我數了數《尋隱劍》的過招段落,說好像只有四、五個,伍軒宏則回,「不對,有十多個――廣義來算的話。」不以見血為尚,則是《尋隱劍》別於其他武俠之處。「我讓武功的存在變得很低,而且都是外功,正面衝突也少,因為一個鏢師跟朝廷軍隊打,不可能贏,而我也不喜歡殺戮,殺人,應該是很嚴重的一件事。」
「這其實是我的毛病,不喜歡寫得太明顯,為此我也受到很多批評,」接著,伍軒宏回覆了《撕書人》遇到的責難,但一如他的小說,點到為止。「我小時候受文學吸引,是現代主義,那種日常生活裡的起伏低迴,你看《尤里西斯》,是史詩,也是每個人的日常。所以我可以被平穩故事裡的輕微變化感動。低調與側寫,也是我覺得比較高明的手法。」
「很多人會說我寫感情沒血肉,情節被說寫得不過癮,但沒辦法啊,我要貫徹我對世界的看法。」這包括開頭說的,現實往往很sloppy,過癮的對決不見得發生。至此,我們看見伍軒宏做為寫作者的複雜,一方面稱寫什麼不能受自己所控,另一方面在作品裡貫徹其世界觀與美學:低調與側寫。
小人物看世界的細節跟底蘊
所謂點到為止的美學,若無寫作底蘊支撐,恐怕難逃無聊與空泛。這又是《尋隱劍》另一個險處,而伍軒宏度險的方式,是還原武俠小說常常不見的物質細節。包括德宇其中一招「破鐔式」:刀鐔破,刀亡,人亡。「這是我常看武士刀還有日本武士片、武士小說的心得。他們注重製刀、求刀,包括《鬼滅之刃》也是,因為武器的實效會影響對決結果,所以我的主角很在意養刀跟刀鐔。」
「如果健身的人都可以感覺如啞鈴是鬆是穩,使刀劍的人怎會不在意自己的武器呢?」伍軒宏反問。正因主角德宇是小鏢師,所以惜刀,親自保養刀具,這也與《尋隱劍》用小人物側寫大時代息息相關,整本小說的成立也有賴於此――小人物看世界的方式。
「你問我維持小人物視角難不難?完全不。因為我就是這樣的邊緣人,文學之於世界是邊緣,我之於文學,也在邊緣。」確實,在當今寫一本武俠長篇,並非主流做法。伍軒宏的說法是,短篇很多了,但長篇少,而且作者的面貌比較清楚,「所以要趁還有力氣來寫長篇。」最終,《尋隱劍》是伍軒宏「我不是我」的意志與絕對節制的展現,德宇逆於朝廷,成就道心;作者反著時代,尋隱自己。●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