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非想非非想》看見優人神鼓35年點點滴滴 劉若瑀:我們這樣走過來了
《非想非非想》記錄了創辦人劉若瑀(左)和藝術總監黃誌群的「優人劇場美學」。(優人神鼓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1984年,劉若瑀赴美向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回台後,於1988年創辦了「優劇場」,藉由拜訪各地老師傅,學習傳統技藝太極、車鼓、高蹺、道士等,透過身體訓練尋找屬於東方人的表演方式;1994年轉變為「優人神鼓」,透過靜坐、擊鼓與武術建立出優人的訓練與表演方法,從外在形式轉為內在追求。就這樣,「優人」一路走過35年,期間歷經重大挫折與重生,點滴記錄在《非想非非想》紀錄片電影,將於12月27日全台上映。
《非想非非想》記錄優人神鼓在太麻里日出時表演。(優人神鼓提供)
此次紀錄片除有企業贊助,也獲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紀錄片製作補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電影製作補助,以及文策院內容開發專案計畫前期開發的支持。但籌拍此次紀錄片過程,可說一波三折,導演陳懷恩說明,紀錄片從2019年開始拍攝,結果同年8月就發生大火燒毀山上排練場的事件,將優人的鼓和練習場地全都燒毀殆盡;隔年起又因經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2021年開始出現資金不足問題,而被迫暫停拍攝。因此,劉若瑀特別感謝許多贊助者的支持,以及群眾集資計畫,讓電影得以繼續拍攝完成並上映。
透過靜坐、擊鼓與武術建立出優人的訓練與表演方法。
(優人神鼓提供)
《非想非非想》記錄優人神鼓自1988年創立至今的點滴,包括前身優劇團提出「溯計劃」,掀起當時小劇場探源風潮;秉持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當代劇場表現為方式,東西文化交融,以獨特的編導及創造力,帶領優人神鼓樹立別具一格的「優人劇場美學」。
劉若瑀於1993年邀請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共同奠定了訓練及表演形式,使優人擊出的每一個鼓音顯得特別安定與寧靜,也是與其他擊鼓樂團風格較明顯的不同之處。1998年《聽海之心》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成功的戶外演出,讓優人神鼓正式踏上國際舞台,並持續受到國際重視與海內外觀眾喜愛。
劉若瑀對於《非想非非想》即將上映有感而發,「我們會離開,電影會留下來的。今天再看《非想非非想》,好多過去的表演和影片,都在前半段放映出來,回憶也歷歷在目。之前遇到的狀況,我們也都是往前看,不會回頭去想。當時的關卡,現在看到還真的是關卡,但我們還是這樣走過來了。」
藝術總監黃誌群則表示,「感謝陳懷恩導演的用心拍攝,把優人神鼓拍得這麼美好。電影也將優人神鼓的核心理念『道藝合一』呈現出來,希望大家喜歡這部電影。」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