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追求至真的生命圖像─南美館「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展
曾培堯是台灣藝術史上的重要創作者。
文.攝影/黃秉睿
曾培堯(1927-1991)是台南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曾師從顏水龍(1903-1997)與郭柏川(1901-1974),為構成台灣藝術發展史相當重要的一塊拼圖。曾培堯以台南為創作根基,不僅多有畫作描繪地方風土,亦於1954年加入台南美術協會(簡稱「南美會」)、協助時任會長郭柏川,是為台南、乃至全台美術風氣之重要推手。本次台南市美術館以「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為展題,囊括曾培堯各時期作品與相關檔案紀錄,引領觀者走入其創作與生命交融的過程。展期至2025年2月2日。
「有一次,有一位頭髮半白的日本老畫家,在家附近台南大天后宮寫生,且畫我從來沒見過的油畫,引起我的極大興趣,連回家吃飯的時間都忘了,從頭到尾看他畫完1幅畫。1張白白的畫布,在短短的1、2鐘頭,耀現出1座古色古香的廟宇,在幼小的心靈上是多麼神奇的事。」(節錄自「曾培堯數位紀念美術館」創作自述)兒時偶然遇見的震顫,延盪至曾培堯的一生,憑空浮起的點線面,琢磨出畫家此後的形與相。
3大區域 堆疊畫家的藝術生命
策展單位取「相」之掌管、選擇、幫助、形貌等多元意涵,既指涉曾培堯整理檔案、彙整資訊為藝術公共事務奉獻的外在舉措,也關聯其做為藝文界人際橋梁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畫家與作品本身連結精神與物理世界,反映出了創作時生命內外交融的不可區分,由此而得本次展題:「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映射由裡至外、從外滲透入心的畫家生命。
本次展覽分為3大區域:「時空之相:曾培堯生命長廊」、「交織為相」及「雋永之窗」。首先,在畫作、手稿、觀展筆記與檔案照片等,關於畫家豐富的個人紀錄當中,引領觀者快速進入曾培堯的生命歷程;接著在後兩大展區,將畫家生涯分為前、後兩階段,分別對應創作論向外與向內的探索期,更加深入曾培堯一生的追求。
曾培堯將自己的創作區分為4個時期:攻素描及寫實時期、主觀表現具象時期、抽象表現時期及生命連作時期,前兩者主外、後兩者主內;經由展覽的步步探訪,層層堆疊出畫家映照自身生命的藝術光輝。
「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即日起至2025年2月2日於台南市美術館1館展出。
1945-1952年 攻素描及寫實時期
在這個起始階段,曾培堯跟隨顏水龍與郭柏川兩位老師修習繪畫基礎,從素描技法的鍛鍊中習得對於空間關係的掌握、精準地描摹自然物像以及物體的質感與份量。畫家走訪各處鄉鎮,親力親為領略風土與鄉間人文之美。此時曾培堯大量使用水彩、輔以油畫,由流動的色彩暈染、填充於線條當中,表現出客觀描繪仍帶有主觀心境的悠遠與遼闊之感。
曾培堯乘坐糖廠小火車跑遍嘉南平原大小角落,留下了如〈防風林(龍岩)〉、〈龍岩糖廠〉等畫作,若有似無的邊界有時甚至忽略了景物輪廓,奔放的顏料賦予靜置不動的空間更豐沛活力與流動的時間感;與此同時,畫家仍從不間斷、在週末假期返回台南跟著郭柏川持續練習素描。
〈防風林(龍岩)〉,1948。〈龍岩糖廠〉,1950。
1953-1954年 主觀表現的具象畫風時期
離開了鄉居的閒適與幽靜,曾培堯返回台南市展開緊湊而繁忙的生活,此一心態也反映至其畫風之上,由客觀的素描漸轉至內心深處主觀形象的映現。此時期畫家多以台南建築、景物為描摹對象,改由較為粗獷的筆觸與深沉的色澤探求外在世界形體的表現,將印象派與野獸派的風格結合東方水墨的調性,透過多元的觀點重新呈現台南景致。
街景與古廟的描繪如〈廟庭〉等作中,已可看到作品不再僅只是外在形象的轉印,而是脫胎自其中、散發對於物象本質的深刻思維;由對既有物事的縝密觀察梳理成為內心的觀看。
〈廟庭〉,1953。
1955-1961年 轉入抽象表現時期
1955年為曾培堯自評風格轉換最大的1年,經歷了作畫生涯前10年探索形象的真實以及追求物象內部的真理,畫家對於「相」的真義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理解,開展了由心眼直面世界的視角。
於此時期,曾培堯擺脫對於物象的摹擬、轉而關注物體蘊涵的內在精神,嘗試將變形、變色的手法施加於主觀所視的形象之上,運用線條、顏色組合成的幾何團塊生長在畫布中,透過點、線、面與色持續外溢與瀰散的律動性,力求傳遞非語言所能闡述之主觀境界,並藉由強烈的對比色彩表達悲壯、憤怒、低沉等精神狀態,進而繪製出宇宙生命和畫家個體之間的連結。
戰後不久,台灣進入威權政府統治下、政治氛圍肅殺的白色恐怖時代,1951年曾培堯胞弟曾錦堂因涉入鄭梅樹案而遭槍決,痛失至親的悲劇以及社會持續的壓抑心境也融入畫家的筆觸,許多有關於人精神本質的思考,如〈苦難的人們〉即以深沉的用色、強烈的筆法,體現其經驗生命與審思世界的過程。
〈苦難的人們〉,1960。〈月世界〉,1955。
1962-1991年 生命連作時期
戰後初期,台美外交關係友好,在美國國務院的推動下,「美國黑人愛琳歌舞團」於1962年來台演出,美國黑人現代舞風當中,如同火焰般炙熱的韻律轉譯生命的神祕於其中,深深觸動了曾培堯的內心,也帶給其創作生涯另一大轉捩點,自此展開以「生命」為題的系列畫作。
柔韌的線條與飽滿的顏色,如濃厚粗獷的黑色線條、火焰熔岩般的熾熱色調描繪無盡的複雜宇宙;受到舞蹈動態的身體線條與律動影響,曾培堯在此時期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風呈現,並且層層遞進,在人生最後的30年間日日痴狂地挖掘、真摯地探勘生命本源,畫作持續散發出鮮明而層次豐富的色澤,因而又再將此時期的創作細分為7個階段、各具特色。
〈震顫Life-623〉,1962。〈生命6817〉,1968。〈生命687〉,1968。
1987-1991年 生命本質與重生時期
經歷過前3個階段對於生命的探索之後,1969年起,曾培堯結合具象與抽象,以「從煙雲縹緲虛靈如夢的世界和生物形態所昇華的凸形記號表象」創作出象徵人類生命意象的原型記號,詠唱對於生命的「敬」、「愛」和「光明」之謳歌,泯除時與空的限制、體現不同民族的不同個體間共通的思維。
1972年,曾培堯受美國國務院受邀訪美,並輾轉流連至歐洲各國參訪,受西方文明刺激後,創作傾向轉趨表現更多中國人文思想與自然的遼闊;而後又在進一步思考中超脫單一區域的狹義限制,追求超脫民族性、可與全人類共享的大統文化。1987年,曾培堯診斷出癌症,經歷兩次生死交關的大手術,進入其繪畫的最後一階段:「生命本質與重生時期」,不論是技術或創作觀、人生觀,都為其集大成之最終成果。
曾培堯致其弟之書信。展覽中以各類檔案立體呈現曾培堯的生命樣貌。〈生命919──百合水中色〉,1991。
曾培堯創作生涯共留下油畫508幅、水墨264幅、水彩粉彩728幅、版畫66幅、攝影作品143幅、素描上千幅以及手稿500餘篇,豐沛的創作力中帶有持續思考的進化;除此之外,曾培堯亦與其他畫家共同創立「自由美術協會」、「南部現代美術會」與「世代畫會」等藝文組織,並於國立教育電台講述「現代美術欣賞」、撰寫與翻譯現代美術思潮文章數百篇,竭其所能地推廣藝術及創作風氣,對於台南、台灣藝壇的發展史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力。
在本次的「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展覽中,觀者不僅可透過畫家各時期的作品實際領略其一生的創作脈動,還能經由檔案、數位資料、懷舊幻燈片、卡帶機等多元展演方式,見證曾培堯不遺餘力地實踐推廣與教育的相關事務,方方面面地立體化這位在台灣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位的大師,從而拾起台灣藝術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塊重大拼圖。
〈一諦〉,1986。〈倫敦現代芭雷舞〉,1974。
曾培堯小檔案
曾培堯於1927年12月12日生於台南,是繼顏水龍、郭柏川後,戰前到戰後第2代重要的台灣藝術家,油畫、水彩畫、水墨畫等創作皆達百餘幅。於台南美術協會擔任要職30餘年,期間致力推廣藝術公共事務。1962年於國立台灣藝術館首次舉行個展,一生中,共於國內外舉辦過63次個展。1972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交流,並曾應邀至紐約聖若望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演講,更經由行政院新聞局安排赴洛杉磯、華府、比利時布魯塞爾等地,舉行個展及藝術專題演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