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美術人物】寺廟,是博物館也是美術館─專訪傳統彩繪藝師黃雉原

2025/02/08 05:30

傳統彩繪藝師黃雉原,在他新近完成的作品─北廠代天府門神前留影。傳統彩繪藝師黃雉原,在他新近完成的作品─北廠代天府門神前留影。

文/記者董柏廷 圖片提供/黃雉原

穿過陳德聚堂門內凹型的入口,繞過嵌在正殿壁上陳玉峰名作〈郭子儀厥孫最多〉濕壁畫,便是青年傳統彩繪藝師黃雉原的工作室「蓬萊齋」。出生於台北艋舺的黃雉原,2018年從頭學起傳統繪畫,因緣際會成為潘岳雄的學生,原本每週一次台北至台南往返習藝,其後遷住台南,從協助潘岳雄完成門神彩繪工作做起,全心投入傳統彩繪領域已逾6年。

黃雉原從國中到大學都念美術班,研究所讀人類學,出社會後,做過室內設計、精品品牌的軟裝規畫及藝文策展,他其實沒有想過會有那麼一天,加入寺廟彩繪的行伍。他回憶道:「以前在學校要修西畫與國畫,但我的國畫都是被當掉的,因此轉進此行,從練習毛筆的筆法開始,怎麼壓筆、怎麼拉線條,控制一隻軟筆對我來說是很難的事情。」

黃雉原紙本作品〈湄洲救劫靜波浪〉媽祖繪像。黃雉原紙本作品〈湄洲救劫靜波浪〉媽祖繪像。

轉化所學經驗 投身寺廟彩繪

傳統畫最難在於「韻味」的拿捏,黃雉原轉化過去畫水彩與油畫經驗,巧妙用於水分控制及顏色使用上。一切繞路彷彿都是為了寺廟彩繪而做的累積,無形幫助他在開稿、構圖、畫面處理等,比傳統繪師多了一些西畫的知識及空間學概念。

黃雉原除了臨摹潘岳雄的作品,發展繪畫性為基底,在藝術性與裝飾性之間,他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吸收早期日治時期繪畫及清代藝術風格,設色上則跟隨潘春源或陳玉峰等早期繪師,呈現文人水墨質感。黃雉原觀察「現代人追求的不再是20、30年前,廟宇對於顏色亮麗、彩度高、視覺熱鬧的美學偏好,而是嚮往一些經過歲月洗禮的懷舊感色調,帶有一種『古味』」,也反映當代人對於歷史厚度的重視。他提到過往自己繪製西畫時,便常用彩度偏低、明度偏中的「大地色系」及「中間色系」,如今將這樣的色感及美學帶入傳統繪畫中,其實也與廟內經過香火熏染的木雕或泥塑色調契合。

彩繪師的藝術修養與技巧知識必須兼具,除了詩詞文學與美學思想之外,對材料與筆墨技巧的研究,也須投入工夫,從研究木質與泥質基底層,地仗(打底)工夫、起譜(開畫圖稿),勾勒線圖、填色、化色、安金、髹漆,到乾/濕壁畫等繁瑣技巧,他都下足苦工。黃雉原透露,自己會找時間鑽研歷史典故、讀古文,甚至訓練自己寫詩,藉以拉深彩繪作品內涵。

黃雉原藉搨色等早期手法,在木門堵上呈現水墨質感。黃雉原藉搨色等早期手法,在木門堵上呈現水墨質感。

跳脫傳統侷限 融入西畫布局

構思一間廟宇的彩繪佈局時,黃雉原藉由過去田野調查的方法,與當地人相談並閱讀文史資料,思考在地信仰的發展脈絡,將其整理成彩繪堵頭的內容。他也藉由研究廟內空間感或光線,而為其量身訂製一連串的色票,例如將廟宇最常使用的紅色內混入看似毫不相干的綠色、黃色,調整出一種歷經時間淘洗的暗紅感,或是運用早期以手指拍畫上色的技巧,呈現一幀幀能夠與周邊老木雕相襯的動物花鳥。

黃雉原的畫風並不徒具威嚴,他認為寺廟彩繪或家中神明廳後貼的神明像,該是與人們親近的存在,要讓看的人能夠放鬆心情,藉此得到撫慰,因此比起藝術創作,他更認為傳統彩繪與接近常民生活,應是一種溫暖情感的體現。「傳統宗教彩繪的目的,輔助人們找到『情感連結』,譬如人與歷史、人與自然、人與神明,乃至人與人的連結。」

黃雉原繪畫人物時而可愛,時而嚴肅,在尺度之中賦予不同變化,孩童畫更是一絕,他能將天真的神情與童趣,藉由頭身比例與動作畫出形神,他說:「我繪製人物的邏輯,是要找到一種具有民俗特色的純真感,這是我在觀覽學習潘家彩繪時常感受到的。我同時又嚮往能保留自我詮釋的部分,這方面則是我從文人畫或漫畫之中所吸收的養分。」

黃雉原認為傳統建築彩繪中很重要的重點就是「虛與實」,「廟裡面充滿二元對立,區分文武虛實,以棟架的垛頭與垛仁為例,垛頭的幾何卷草圖案鮮麗,垛仁的人物或山水則彩度較低;而人物畫中又以鮮活的人物為實,清雅隨興的背景為虛。這些布局又回應到我在西畫訓練中,對於主客體的區辨。我常想到18世紀英國畫家透納的風景,主體細緻勾勒,背景則類似水墨中的沒骨畫法恣意而隨性。」

黃雉原跳脫傳統畫稿的侷限,將西畫布局藏進傳統繪畫中。譬如山水畫中的「Z字形」構圖,與西畫的景深與透視法相通,因此隱藏了很多西畫的邏輯在裡頭。黃雉原相信「寺廟是博物館,也是美術館。」傳統建築彩繪不僅只是商業繪畫,更是引發觀者思古之情的技術。

黃雉原將鼓勵兒童多觀察大自然的概念,結合千里眼、順風耳的神能。黃雉原將鼓勵兒童多觀察大自然的概念,結合千里眼、順風耳的神能。黃雉原將鼓勵兒童多觀察大自然的概念,結合千里眼、順風耳的神能。黃雉原將鼓勵兒童多觀察大自然的概念,結合千里眼、順風耳的神能。

黃雉原作品賞析

◆北廠代天府

歷經1年多的修葺,北廠代天府的門神不同於當下較多見的秦叔寶、尉遲恭,而是手持長兵器的神荼與鬱壘。門神整體材料以老一代常用的原色漆混合礦物色粉、亞麻仁油繪製。小門門堵的彩繪,除了下四堵的「四愛」,上四堵則為吉祥含意的花鳥,整體與門神材料相同,手法上也改用老一輩常用的「搨色(以手指或手掌把色料拍到畫面上,模擬水墨暈染)」。

台南北廠代天府是黃雉原修葺1年的小型寺廟。(記者董柏廷攝)台南北廠代天府是黃雉原修葺1年的小型寺廟。(記者董柏廷攝)

正門左右龍虎、花鳥泥塑堵及下方的洗石子蝠爐堵等,由黃雉原開稿,委請剪黏泥塑老匠師廖再順製作,完全呈現洗石子等瀕危的老工藝。殿內左右壁堵採取府城老廟以前的規制,大邊為詩,小邊為畫。

牆上的濕壁畫〈船廠情景〉以台南在地產業歷史為背景,描繪清代船廠的一個午後,懷著身孕的太太帶著孩子,為正在打磨船料的先生與同事們送來點心。能看見以三角形構圖,畫面布局以左側的4名木工男子,與右側的懷孕女子及兩名孩童,做出構圖上的衝突對比,讓傳統繪畫帶有西畫常見的緊張,將布局的張力拉滿,甚至帶有類似林布蘭戲劇性的光影層次。神龕背後的龍堵,則是標準濕壁畫的作品,以快捷豪放的筆法完成。

〈船廠情景〉濕壁畫以台南在地產業歷史為背景,描繪清代船廠的一個午後。(記者董柏廷攝)〈船廠情景〉濕壁畫以台南在地產業歷史為背景,描繪清代船廠的一個午後。(記者董柏廷攝)台南北廠代天府神龕背後的龍堵,是標準濕壁畫作品,筆法快捷豪放。(記者董柏廷攝)台南北廠代天府神龕背後的龍堵,是標準濕壁畫作品,筆法快捷豪放。(記者董柏廷攝)

◆佳里吉和堂

佳里吉和堂整體色彩,用色縮限,紅底分為2個色階,搭配建築本體的白及少量點綴的佛頭藍。化色部分只用5色,但彩度明度皆經過刻意調整,使整體空間在陽光與黃光源照射下,有一種經過歲月洗禮的古典氣息。

顧及廟內人員及信眾對於十殿閻王圖軸等較為嚴肅可怕的內容會有所顧慮,因此黃雉原將〈十殿閻王圖〉設計為出巡、步行的場景,但仍不失其威儀。此二堵乾壁畫面積寬大,他參考府城數個老廟的巨幅壁畫,在用色與筆法上,調整為具古味的風格,使其狀似帶有歷史沉積的濕壁畫質感。

台南佳里吉和堂「神龕詩文」由黃雉原所撰,書法家林忠佐揮毫,呼應上方「吉將一心」橫匾。台南佳里吉和堂「神龕詩文」由黃雉原所撰,書法家林忠佐揮毫,呼應上方「吉將一心」橫匾。

黃雉原所撰的「神龕詩文」以行書連筆寫下:吉雲鋪萬丈,將馬降塵光;一點真誠意,心香入彼蒼,藏頭詩句呼應上方「吉將一心」匾。佳里吉和堂主龕上,製作了財子壽及八仙主題的擂金畫,八仙的組成埋了一些趣味劇情,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上,加了一點幽默可愛。

台南佳里吉和堂由黃雉原協助籌畫廟內藝術風格,於2024年11月完工。台南佳里吉和堂由黃雉原協助籌畫廟內藝術風格,於2024年11月完工。黃雉原將〈十殿間羅〉設計為出巡、步行的場景,但仍不失威儀。(曾博紳提供)黃雉原將〈十殿間羅〉設計為出巡、步行的場景,但仍不失威儀。(曾博紳提供)

黃雉原小檔案

1979年生,台北艋舺人。2018年起,師承台南彩繪工藝保存者潘岳雄。2024年,獲得文化部認證傳統彩繪作匠師資格。以新穎的觀點與藝術形式,把傳統寺廟彩繪介紹給當代的各個族群。現為「蓬萊齋工作室」負責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