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藝週末.藝週影像人物】用鏡頭刻畫時代─攝影藝術家劉振祥

2025/02/23 05:30

1986年《戀戀風塵》劇照讓劉振祥一鳴驚人。1986年《戀戀風塵》劇照讓劉振祥一鳴驚人。

文/高依汾 照片提供/劉振祥

攝影藝術家劉振祥在台灣步入「新電影」的年代入行,以獨特敘事方式拍攝《戀戀風塵》劇照成為經典。將近40年來,超過20部電影的劇照及海報作品,成為全台唯一名字可以登上片頭的劇照師,2023年更獲得「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甫出版《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透過150張經典照片記錄台灣電影新浪潮戲裡戲外的美好回憶。

劉振祥從拍攝電影劇照入行,之後進入報社從事新聞攝影,穿梭於台灣解嚴前後各種民主化社會運動中;同時拍攝雲門舞集、兩廳院的舞台表演活動將近40年。從紀實到抽象,劉振祥勇於挑戰各種攝影類型,憑著過人的美學涵養展現不同視角,創造一張張令人驚豔的圖像作品。

劉振祥新書《風塵前後》,請到平面設計大師劉開操刀。劉振祥新書《風塵前後》,請到平面設計大師劉開操刀。

初入行拍電影劇照 作品一鳴驚人

1982-87年,台灣電影改走清新自然的寫實風格,被後人稱為「新電影」。劉振祥趕上這波浪潮,1986年退伍後,首份工作便是替電影《戀戀風塵》拍攝劇照。他以旁觀者的視角,在真實與戲劇場景中穿梭,捕捉到各種電影鏡頭未能涵蓋的影像,跳脫傳統框架的劇照及海報,不但甫推出就被索取一空,連戲院門口張貼的宣傳品也經常失竊,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成果,來自他扎實的藝術背景。

劉振祥從小愛畫畫,相差4歲的哥哥從事雕塑工作時,他便在旁協助。就讀復興商工美術科期間,曾獲得油畫第1名殊榮,3年級時,更因早已熟悉雕塑製作流程,在課堂上從學生轉換為助教;全校畢業照由他擔任總編輯工作。種種優異表現,一畢業就被老師延攬為攝影助理,並介紹加入「V-10視覺藝術群」──1971年由10位攝影家組成的團體,不走傳統沙龍唯美意境,採接近歐美的現代前衛表現形式。劉振祥藉此認識不少攝影前輩,其中,張照堂在《藝術家》雜誌上幫他撰寫1篇長達18頁的作品介紹,成為他日後職涯發展的助力。

相對於傳統劇照師僅拍幾張照片就離開現場的低參與度,劉振祥初入行便為把工作做到最好,整整花2個月時間跟著劇組、不計成本地拍攝劇照及環境工作照,總共多達2~3000張的彩色照片、幻燈片與黑白底片,最後只使用不到20張做為電影行銷。如今藉由新書《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上市,得以讓塵封近40年的珍貴影像再現世人眼前,150張經典劇照讓讀者透過紙上電影方式,一睹台灣「新電影」時代幕前與幕後拍攝過程及花絮。

劉振祥新書《風塵前後》重現150張塵封多年的珍貴影像。劉振祥新書《風塵前後》重現150張塵封多年的珍貴影像。

拍完《戀戀風塵》後,劉振祥一度離開電影圈,2008年回鍋替鍾孟宏執導的第1部劇情長片《停車》拍攝劇照,之後又陸續合作《一路順風》、 《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同學麥娜絲》等超過10部電影,每部片頭都能看到劉振祥大名,是同業中「唯一名字可以登上片頭的劇照師」,片尾還加碼30秒到1分鐘的劇照集錦,足見導演對他的禮遇。

劉振祥擅長用畫面說故事,因替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留下美好紀錄,及以平面影像捕捉有別於電影自身的面貌與瞬間,獲2023年「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肯定。

劉振祥在1張照片中涵蓋《戀戀風塵》幕前幕後最重要的幾位人物。劉振祥在1張照片中涵蓋《戀戀風塵》幕前幕後最重要的幾位人物。

一圖勝千言 跨領域攝影

缺席電影界的20多年,劉振祥深耕於報紙新聞攝影領域,在解嚴前後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穿梭於各種集會遊行與抗議活動中。劉振祥表示,拍攝民主活動難度在於不可預期、無法重來,需對環境極為敏感,要能聞得到蓄勢待發的味道、還要佔對位置!劉振祥舉目前中正紀念堂常設展「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中的主視覺為例:1990年台灣首次發生大規模學生運動,數千名學生靜坐廣場中,聆聽因美麗島事件被關多年甫出獄的黃信介演講,劉振祥為了取得最佳鏡頭,爬上鷹架從布幕縫隙中拍到這幅經典畫面──看不到主講人臉部的背影,無標語、無明顯政治立場的環境,加上影像被放大到8米8後,聲援學生的群眾臉部與真人一樣大,1張照片說明一切。

劉振祥爬上鷹架,從布幕縫隙中拍到野百合學運經典畫面。劉振祥爬上鷹架,從布幕縫隙中拍到野百合學運經典畫面。

劉振祥與藝文界關係良好,長期為雲門舞集、兩廳院拍攝舞台表演,也替「國家文藝獎」拍攝得獎者。為展現質感,劉振祥會親力親為挑選花飾與椅子,例如選有垂墜感、低調內斂的花草搭配全黑布幕;挑台灣製造的品牌座椅,以不同高度創造線條;事先請幕僚告訴小英總統:坐高腳凳時有1隻腳要勾著椅子……對美學有高度品味且對細節堅持,讓他能精準抓住人物特色、提高畫面豐富度。

劉振祥是雲門舞集御用攝影師。劉振祥是雲門舞集御用攝影師。從小英總統的坐姿到花飾、椅子,都是劉振祥精心挑選安排。從小英總統的坐姿到花飾、椅子,都是劉振祥精心挑選安排。

有次在海邊替黃明川拍攝人物照時,劉振祥發現好像有人要放飛鴿子,立刻與對方溝通慢點再放,原本靜態的照片因為近、中、遠景都有飛翔的鴿子而動感十足。雖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若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及快速的反應,便無法達到同樣效果。

對環境敏銳的觀察力,讓劉振祥屢屢拍出傑作。對環境敏銳的觀察力,讓劉振祥屢屢拍出傑作。

善用上帝視角 平常中發現不平凡

今年劉振祥計畫參與3月底北美館特展「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與16位台灣及國際藝術家共同呈現當代紀實影像。此次作品聚焦在廟會貢桌,劉振祥用空拍方式每日晨昏定巡,挑選不太早(東西還沒放好)也不太晚(已經人山人山畫面太滿)的中間片刻,在安靜的場景裡尋得每日細微變化,拍出廟會新意象。

功力深厚的劉振祥將廟會拍出新意象。功力深厚的劉振祥將廟會拍出新意象。

將近40年的攝影人生,如今劉振祥最享受在無壓力下自由創作,他提到前陣子騎車經過花蓮壽豐鄉時,偶然看到池塘中鴨子浮出水面,點點白鴨將畫面分布得很平均、很美,於是停下腳步以空拍機記錄,之後再把畫面處理成有如繪畫般的抽象風格。劉振祥的美學基礎,讓他對光影比別人更為敏銳,也更容易找到對的敘事角度,無論紀實或寫意,總能帶給觀賞者耳目一新的喜悅。

劉振祥近年嘗試將影像轉換為抽象畫作。劉振祥近年嘗試將影像轉換為抽象畫作。

劉振祥小檔案

1963年出生於台北市陽明山。1981年復興商工美術科畢業,1983年舉辦攝影首展。1986年退伍後,拍攝電影《戀戀風塵》劇照,隨即進入平面週刊及報社,在街頭見證台灣民主化過程。1987年起,長期替雲門舞集及兩廳院記錄表演藝術。1993年成立個人工作室。2010年吳三連藝術獎攝影類得主,2023年獲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出書《台灣有影》(2000)、《滿嘴魚刺》(2008)、《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2009)、《大佛.有抑無》(2017)、《收藏雲門》(2017)、及《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2024)。

攝影藝術家劉振祥。攝影藝術家劉振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