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庭plus.生活大補帖】讓生活保持善終

2025/02/28 05:30

圖/達志影像圖/達志影像

文/鄭惟方

善終不僅止於生死關懷層面,轉學、離職、失戀、離婚……一路上的生命歷程轉折處,都用得上的好觀念。努力過了,順天應地接受結果,順遂也好、挫折也好,情緒自然有,壓抑沒用,管理它才是健康的做法,情緒本無害,失控了就會造成傷害。

台北捷運板南線之前發生持刀傷人事件,從媒體報導中粗略得知:個案是國立大學碩士生,經歷父母離婚、父親生病、工作變動……個人覺得如果個案看得到自己在學業上努力的優勢,雖然幼年成長沒有共親職在親情上的補強,但還有自己努力過的學業成就,和父親養育的愛;至於父親生病,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他身受苦,心上還有個學業有成,正在職場打拚的女兒,心或許是不苦的;至於工作常變動,是造成威脅還是當做挑戰大有差異。若有威脅反應,血管收縮,流向腦部的血液變少,此時智商等於零;若以挑戰反應,心跳加快血氧運送增加,尤其心臟、腦部,此時能做出較正確的反應,其他組織也能發揮最大效率。當我們面對威脅,就會走向情緒化的決策,如果是當作挑戰,自然就不同。生命有無限的可能,比你經歷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前進的方向、你的下一步。

創傷經歷並不能決定任何事情,一旦我們賦予創傷意義,就會讓創傷全權決定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創傷是架構自我的強壯,接受生命會有波折,痛苦不會放過任何人,連護國神山台灣之光創辦人張忠謀也說:常想一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每天花5~10分鐘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讓自己的願景畫面呈現眼前,專注在當下,讓心情盡量保持最佳狀態,即使面臨環境變動造成的情緒和精神狀況不穩定,也容易察覺,屆時「我是誰,由我自己決定」,不必太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先問問自己目的在哪裡,接近願景就是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情緒是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端看我們如何詮釋,受害、受苦都只是過程,結局由自己選擇,祝福覺得自己很可憐、別人很可惡的朋友,能順順利利的走出下一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